> 專題稿件

銅川轉型:關停重點煤礦建工業遺跡公園

在前不久結束的第21屆西洽會上,陜西省銅川市對接項目219個,總投資額558.8億元。這些項目中非資源類項目有185個,總投資額達515.7億元,這是銅川市近年來轉型發展取得的成效之一。

銅川,因煤而興,因此也面臨著許多資源型城市共同的命運處境。長期以來形成的産業結構失衡,令銅川在轉型之路上步履沉重,這也是大部分資源枯竭型城市所面臨的窘況。尤其是在2016年,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銅川所面臨的形勢更為嚴峻。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查閱銅川市政府工作報告發現,2016年初,銅川提出當年GDP增長目標為9%,而最終這一指標停留在7%上。在“陜西追趕超越2017年第一季度考核排序”中,銅川位列11市(區)倒數第一。

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之一是,2016年,銅川引導退出煤礦21處,佔全省的34%,淘汰落後産能1058萬噸,佔全省的36%,“對工業經濟的影響是40%左右,對GDP 的影響近3%。”銅川市發改委主任王曉剛向澎湃新聞坦言:“真轉型,真的非常痛苦。”

轉型不止影響宏觀數據,它還改變了部分銅川人的工作生活。王石凹煤礦作為在轉型中關停的工礦之一,原在冊職工為2466人,經過多渠道分流,而目前在礦職工不足400人。曾年薪可達七八萬元的一線工人,在煤礦關停後,目前僅靠一兩千元的工資和過去的積蓄生活。

銅川市委書記郭大為説,轉型發展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但是,只要下定“真去、真減、真轉”(真去産能,真節能減排,真轉型發展)的決心,銅川有信心跳出“資源詛咒”的命運怪圈,使“煤城”的稱號真正成為歷史。

遠眺銅川市區

煤城在陣痛轉机型

“煤城”銅川是陜西繼西安之後的第二個省轄市。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銅川這座礦業城市在陜西的地位,猶如現在的榆林。彼時,它擁有西北最大的煤炭産區和當時亞洲最大的水泥廠。

雖然是陜西面積最小的地級市,但因礦設市、因煤而興的銅川,卻曾為西北乃至全國的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

銅川市發改委一位官員向澎湃新聞表示:“誇張點説,半個西安都是用銅川産的水泥建成的。”公開資料顯示,銅川的煤炭産量曾一度佔到了全省的85.05%,水泥産量這一佔比曾達到83.81%。

看似風光的榮耀背後,銅川付出沉重的代價。煤礦和水泥廠的興盛致使當地粉塵等污染嚴重,銅川一度被稱作“衛星上看不到的城市”。

隨著資源的枯竭,銅川走上轉型之路。2009年,銅川被列入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型轉型試點城市,轉型步伐進一步加快。

“轉型這條路是逼上道的,而且非走不可。轉型是為了發展,發展必須轉型。”郭大為曾在多個場合強調這一點。

但長期以來形成的産業結構失衡,令銅川在轉型之路上步履沉重,這也是大部分資源枯竭型城市所面臨的窘況。尤其是在2016年,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銅川所面臨的形勢更為嚴峻。

銅川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6年初,銅川提出當年GDP增長目標為9%,而最終這一指標停留在7%上。在“陜西追趕超越2017年第一季度考核排序”中,銅川位列11市(區)倒數第一。

銅川市發改委主任王曉剛向澎湃新聞坦言:“真轉型,真的非常痛苦。”據他介紹,2016年,銅川引導退出煤礦21處,佔全省的34%,淘汰落後産能1058萬噸,佔全省的36%,“對工業經濟的影響是40%左右,對GDP的影響近3%。” 

但轉型的成效也是顯著的,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生態的改變。如今再到銅川,滿目的翠綠讓人無法想到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曾一度需要“走路打傘,吃飯捂碗”。

公開資料顯示,在過去6年中,銅川成功創建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還被命名為“中國迴圈經濟十佳綠色發展城市”。

西北首座機械化豎井被關停

城市的轉型帶來的影響,不止體現在宏觀數據上,它也改變了在部分這裡工作生活的人們。公開資料顯示,銅川全市人口是86萬人,而煤礦職工與家屬便有20多萬人,佔到全市人口的1/4。

現年54歲的吳清合,在2002年之前是銅川桃園煤礦的職工,由於資源枯竭,加之該礦離市區較近,污染大,于2002年1月被關停。2003年,吳清合被分流到位於銅川熬背山下的王石凹煤礦,“當時怎麼也沒想到,這個礦也會被關停。”

王石凹煤礦始建於1957年12月,是“一五”時期由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工程項目之一,也曾是西北地區最大的機械化豎井,年設計生産能力為120萬噸。

公開資料顯示,王石凹煤礦曾以“礦井規模大,生産能力大,井筒直徑大、礦車容量大”等十大特點聞名西北,並因此成為陜西煤炭經濟建設的“臺柱子”。

然而,在國家“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的大形勢下,這座服役近60年的煤礦在2014年10月被關停。2016年3月,該礦礦井被正式關閉。

該礦機電區黨支部書記蔡玉華告訴澎湃新聞:“這煤礦養活了我們三代人,感情很深,關停的消息對我們就像晴天霹靂。大家交流的時候,都很茫然,不知道以後該怎麼辦。”

2015年9月23日,蔡玉華清楚地記得這個日子,在這一天,王石凹煤礦徹底關閉,“我們幾個人合影的時候,心情真的是很不舒服,好幾個人都落淚了。”年逾五旬卻再度面臨下崗的吳清合稱,他當時也很有情緒,“畢竟年齡大了,害怕沒人要。”

王石凹煤礦官方向澎湃新聞提供的數據顯示,該礦原有職工家屬2.4萬餘人,原在冊職工2466人,退休人員3800多人,而退休人員中僅7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1000 多人。目前,通過“40、50” 離崗退養、內部待崗、自謀職業等優惠政策及勞務輸出已安置富餘人員1800余人,外出創業224人,目前在礦職工不足400人。

蔡玉華、吳清合等一批人得以留守在礦,但目前每月只能領到兩千元左右的工資,而在煤礦效益最好的時候,一線工人的年工資可達七八萬元。“過去攢下的老本,先吃著,等以後再看唄。”蔡玉華等人所寄望的新出路是,這座煤礦將被改造成工業遺跡公園。

銅川王石凹煤礦于2016年3月關閉

打造工業遺跡公園

2017年5月下旬,澎湃新聞實地前往王石凹煤礦探訪,該礦距銅川市東郊十多公里,三面環山,南臨耀州窯發祥地之一的陳爐古鎮,北望唐僧譯經地玉華宮,滿山的蒼翠幾乎讓人難以想到這裡竟有一座煤礦。

由於王石凹煤礦是蘇聯援建,這裡至今仍可看到不少帶有濃郁蘇式風格的建築。2014年,該礦關停之後,打造工業遺址公園成為解決礦井後續發展的新出路。項目由王石凹煤礦所屬的銅川礦業公司,與銅川市政府等共同開發建設,並被確定為銅川市“十三五”重點旅遊建設項目。

礦方向澎湃新聞提供的資料顯示,王石凹工業遺址公園項目採用PPP進行運作,初步計劃建設期限為2年,擬特許經營期限為18年,自2018年1月至2037年12月底結束。

項目佔地面積32萬平方米,總投資約3.4億元。預計項目建成後,到2020年景區年接待旅遊人數達到28.39萬人次,年平均營業收入8855.98萬元,累計上繳所得稅為4460.21萬元,旅遊綜合收入達9億元以上。

資料顯示,該項目以打造文化旅遊、工業旅遊、休閒度假、科普教育等為一體的4A級綜合性旅遊景區為目標,根據現有的文化資源,結合現有的工業遺産,擬打造“400米井下探秘”、“培訓休閒教育”、俄羅斯風情小鎮、生態四季花海遊等系列旅遊産品,對外展示新中國煤炭工業的發展歷程。

王石凹煤礦黨委書記王鵬向澎湃新聞介紹:“煤礦井現存的炮採、高檔普採、綜採、蘇式主、副井提升設備等一系列工業遺産,均具有煤炭行業的典型性和稀有性。” 

“特別是主、副井提升設備較蘇聯原裝的減速機已正常使用近60年,不但是我國煤炭行業現代化發展的一個縮影,更是新中國煤炭事業發展的見證者。”

據王鵬介紹,工業遺址公園除了會對主井、副井、選煤樓、礦車軌道、火車道等地面工業遺存進行集中利用,最大的特色是對地下空間的利用:419米的井筒及預留的2000米環形巷道,將被建成原始礦井開採文化體驗區。體驗區將立體再現從人拉肩扛到炮採、高檔普採到大型機械綜採的的工藝過程,以及模擬煤礦“五大”自然災害的發生及預防。

礦方向澎湃新聞提供的資料稱,這座建於“一五”時期的、擁有西北首座機械化豎井的重點煤礦,將會被打造成一個工業遺址公園,對外展示新中國煤炭工業的發展歷程。預計項目建成後,到2020年景區年接待旅遊人數達到二十八萬人次左右,年平均營業收入八千多萬元。

曾經參與銅川轉型的論證和規劃工作的專家、陜西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成榮受訪時表示,銅川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步伐不斷加快,正從過去主要依賴煤炭、水泥等資源型産業為主導,逐步向先進製造、文化旅遊等新興産業發展轉型。

來源:網易  責任編輯:楊柳

(原標題:【砥礪奮進的五年】銅川轉型:關停重點煤礦,建工業遺跡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