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

西安幸福林帶多項舉措守住藍天 在城市中央開闢千畝綠洲

摘要:幸福林帶建設工程規劃範圍北起華清路,南至新興南路,東起幸福路,西至萬壽路,規劃長度5.85千米,平均寬度200米,其中林頻寬140米,市政道路改造60米,總佔地面積1755畝。包括林帶景觀、市政道路、綜合管廓、地鐵站點和地下空間五部分。

位於西安市東郊門戶的幸福林帶建設工程,是西安市規模最大的市政工程、體量最大的綠化工程,自建設之初,面對建設的重重困難以及工地揚塵污染防治專項行動等,幸福林帶項目施工方——中建五局推出了多項措施,將在城市中央開闢出千畝綠洲。

幸福林帶建設工程規劃範圍北起華清路,南至新興南路,東起幸福路,西至萬壽路,規劃長度5.85千米,平均寬度200米,其中林頻寬140米,市政道路改造60米,總佔地面積1755畝。包括林帶景觀、市政道路、綜合管廓、地鐵站點和地下空間五部分。

建設難度大工作龐雜  多個部門聯合保證安全

2016年11月,幸福林帶建設工程開始施工建設,然而在項目建設中也是困難重重,西安幸福林帶ppp指揮部總經理羅光錦介紹,在建設過程中,林帶各業態(下沉道路、管廊、地鐵8號線、地下空間)上穿已運營地鐵一號線區間,最大開挖深度緊鄰一號線區間結構上部,距離不足1米,施工時一號線存在被擾動的風險。相應的土方開挖、基坑支護、交通疏導等專項方案均需通過專家論證,地鐵辦評審,過程實施需嚴格控制變形等保證安全。

施工時地下空間結構過路、地鐵區間及人行通道穿路、管廊穿路挖掘佔道,市政道路佔道對沿線涉及城市南北主幹道、東西向多條主幹道、次幹道路,交通影響大,在施工過程中,如何採取有效的疏導方案確保施工、圍擋時段沿線行人(包括本項目施工人員)、車輛的進出通行暢通、安全,是本工程的最大難點。

此外,施工範圍內分佈有電力、通信、給水、雨污水、熱力、燃氣等市政管線,涉及34家産權單位、11家軍工企業及涉密單位,對複雜密布的管線遷改及保護是一項龐雜的工程,為了謹慎起見,需要技術部門、安全部門以及工程部門三個部門聯合出動,完全採用人工來對管線進行摸排、物探及挖掘,工人們笑稱,“挖的時候得特別小心,就差用勺子挖了”。

鐵腕治霾  多項舉措守住藍天

2017年3月,西安市政府發佈“鐵腕治霾·保衛藍天”系列方案,其中囊括了《建設工地揚塵污染防治專項行動方案》要求,對建設工地的揚塵治理提出了19條治理措施,然而項目施工中大體量的土方開挖、施工機械數量多等問題讓治污減霾工作難上加難,為此,項目施工方——中建五局推出了多項舉措,從鐵腕治霾管理機制、圍擋設置、道路硬化、裸土覆蓋、濕法作業、現場噴淋、車輛沖洗、車輛密封拉運等7個方面,以此推進施工項目治污減霾。

在幸福林帶改造項目長樂路附近的一個施工地,記者看到施工現場週邊圍擋著2米多高方鋼立柱,進入到施工現場,裏面遍佈“綠網”,儘管是一個施工地,卻並沒有看到漫天揚塵。對此,施工現場的技術負責人介紹到,施工項目採用全封密式施工,施工區域採用100%標準圍擋,黃土覆蓋的區域均採用可週轉使用的綠色密目網,項目還配備無人機巡航,對現場覆蓋情況進行實時監控。渣土的清運採用新型環保車,車輛實施全封閉拉運,防止揚塵或渣土撒漏,在載運渣土的工程車從入場到出場,需要接受嚴格的防塵減霾措施,全部達標後方被放行。車輛行駛至沖洗區,3台標準自動沖洗設備對車輛進行全方位沖洗;施工現場的主要道路全部硬化處理,在拆除建築物是配備有灑水車、霧炮機,施工現場設用PM2.5檢測儀,環境監測顯示電子屏上即時顯示噪音和PM2.5、PM10等數據。此外,項目還編制了揚塵治理專項方案和相關制度措施,將治污降霾責任落實到人,切實做好工地防塵減霾工作。

1

自動沖洗設備正在對車輛進行沖洗

以林為主 把公園搬進城市中央

幸福林帶項目建設之處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按照“以人為本、惠民惠利”的原則和“以林為主、綜合利用、合理布設”思路,綜合考慮現代城市未來發展需求,致力於打造品質西安城市建設的樣板工程示範工程,將幸福林帶規劃建設為城東核心生態區和生態環境美城。

羅光錦介紹,幸福林帶地面上為林帶,商業設施全部設置在地下,林區內地下不開挖,保持原生態土壤上所保留和種植的各類喬木形成綠島,並且根據四季變化有不同的綠植、花卉呈現。林帶內由北至南將建成多個足球場、籃球場、自行車道、漫步道以及多種健身器材等大眾運動休閒設施,為市民提供一個開放的運動場所。

1

幸福林帶規劃圖

項目區域內地下還增加了公共地下停車場、絲路文化展廳、體育中心、兒童活動中心、老年活動中心創意廣場、軍工主題餐廳、藝術文娛、圖書文化等公共設施。

羅光錦告訴記者,幸福林帶是一個生態工程,民生工程,幸福林帶工程要將公園搬進城市中央,在鋼筋混凝土中開闢出一片綠洲,讓這裡一年四季都有花有植被,讓市民可以在城市中央感受鳥語花香,提高市民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改善人居環境。(周彤)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