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創

共建綠色絲綢之路 共譜生態文明篇章

訪全國區域經濟專家、《文明的覺醒》作者茅笛

摘要:這麼多年讓茅笛非常欣慰的一點就是,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寫入黨章,他的研究方向得到了國家高度關注。

絲綢古道車馬行,綿錦駝隊鈴聲清。“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為世界發展帶來新的機遇。這是一條繁榮開放之路,一條文明創新之路,同時也必將是一條綠色可持續之路。

2017年5月,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我們要踐行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倡導綠色、低碳、迴圈、可持續的生産生活方式,加強生態環保合作,建設生態文明,共同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全國區域經濟專家茅笛教授不畏嚴寒酷暑、不畏艱難險阻,耗時八年時間,行程兩萬多公里,宣傳生態文明,出版了15萬字的《文明的覺醒——邁向生態文明時代》一書。形成了集社會、經濟、人文、倫理、文學藝術、人類生活方式、科技進步多學科交叉的生態文明體系,得到業內人士的推崇和讚譽。其目的就在於提高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維護生態平衡,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融。

圖片15

全國區域經濟專家茅笛

八年坎坷環保路  歷經艱辛終不悔

當今世界面臨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荒漠化、大氣污染、水體污染等環境問題,嚴重威脅人類及其他生物的生存。茅笛看到環境被破壞的嚴重現實,開始萌發著書意願。茅笛作為一名學者,有著對人類未來命運的擔憂和對自然敬畏的情懷,他覺得環境保護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階段,于2008年開始實地考察、收集資料,著書立説。

説起自己進行生態文明探索、著書的初衷,茅笛坦言,源於80年代初,他在陜西師範大學讀大學期間,一位外國學者和他談到環境保護問題時説:“國家正在進行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的同時,千萬要注意,不要以環境為代價取得暫時的經濟效益,如果環境破壞了,今後要再治理就很難。”這句話讓他銘記於心。

八年來,茅笛利用業餘時間、隻身一人自費去過陜西省內的榆林、延安、韓城等地實地考察,收集資料;隨後,又到新疆、甘肅、寧夏、重慶等十二個省市,一邊講學宣教,一邊考察比對,行程兩萬多公里,寫下了10本40多萬字的考察筆記。每到一處,他都到現場拍照,找當地群眾了解當地情況,一一記錄。當地質樸的老農説:“雖然現在已解決溫飽問題,但對土壤退化和可持續發展很是擔憂。”

在新疆産棉區,他看到當地的農民在種植過程中大量使用的塑膠地膜遺留在荒野形成的“白色污染”,在江南水鄉,他看到昔日清澈的河流小溪遭到很大的污染,在陜北,他看到當地居民大量挖煤、採礦,破壞耕地等各種現象,很是痛心,更堅定了他建立生態文明體系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的信心和決心。從而達到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為子孫後代保留一方凈土。

黨的十八大,國家把“生態文明建設”寫入黨章,不僅鼓舞了茅笛教授,更加增加了茅笛的信心、保護環境的緊迫感和為社會大眾造福的責任感,他希望抓緊時間完成這本書,讓社會大眾了解生態保護的現狀,希望對大家有一定的啟發,共同為社會、為人類多做些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經過八年的實地考察、蒐集資料,去年,他終於完成了15萬字的《文明的覺醒——邁向生態文明時代》一書,如釋重負。

圖片112

茅笛在山西考察

弘揚生態文化  推進綠色發展  

據茅笛介紹,《文明的覺醒——邁向生態文明時代》一書該書分八個章節,從引言“綠色生態文明模式是實現人類可持續性發展的基本保障,是我國新時期發展的必由之路”開始,闡述了農業文明的腳步、工業文明的代價、迷失的人類和人類的迷失、呼喚生態文明、生態倫理——文明的規則、生態經濟——文明的構架範式、生態秩序——文明的人格、邁向生態文明構成等內容。

所謂綠色生態文明系統,就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它由社會人文系統、經濟系統、自然系統、生態系統統一構成,而其中社會系統的人文影響是整個系統最活躍的因素,是促進生態平衡,生態迴圈,綠色發展的核心。生態文明應該是地理學、生態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相互融合的一個體系,組成的生態文明系統工程。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原所長、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社科院博士生導師肖金成認為,該書多視角地描述了當今社會生態文明的迷失和邁向生態文明時代的方向,從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腳步中總結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是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繁衍所必須遵守的鐵律。作者提出把生態文明作為人類文明的一個時代來劃分,更增強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使命感和承載內涵的厚重感。

肖金成先生稱,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號召,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並提出了“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圖片11

茅笛在山西考察

把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農村土壤退化,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生産出的糧食和蔬菜品質嚴重下降,雖然有産量,但沒品質,很多食品已沒有了它們自身的味道,更讓他痛心疾首的是食品安全、大氣污染、水污染、社會上人文污染、思想觀念、假冒偽劣、毒奶粉、毒疫苗等都是人為的,人們的意識出現了問題,生態環境污染已形成一個互傷鏈,需要提高生態文明意識,通過生態文明教育來凈化市場,文化自覺,也是我們要進行生態文明的責任和擔當。現在的人為了追求很小的利益,會鼠目寸光地去危害環境,但殊不知,這些蠅頭小利,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危害長期不能祛除。生態律法,刻不容緩。”茅笛表達了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

這麼多年讓茅笛非常欣慰的一點就是,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寫入黨章,他的研究方向得到了國家高度關注。他未來的心願就是要建立一個生態文明學科體系,使生態文明發展和規劃在建立科學體系的基礎上,讓人們邁向生態文明的路線圖更加清晰,人能與自然和諧共融。他希望此書出版後能引起更多的人關注生態文明,提高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希望學校能開設“生態文明”課程,全面提高生態文明教育。希望黨校機關增加“生態文明”相關課程,讓政府相關部門能在經濟建設中加強生態文明意識。

一路走來,調研的過程雖然辛苦,但茅笛對八年的付出無怨無悔,不求回報。為讓社會大眾了解到環境破壞的現狀,他細心考察了一個地方又一個地方,他呼籲人們提高生態文明意識,通過生態文明教育來凈化市場。“人們再也不敢這麼肆無忌憚的破壞環境了,現在人們已經迷失了,該到了敲警鐘的時候。環保、綠色、生態才是今後的發展方向。”茅笛深有感觸地説。

路漫漫其修遠兮,要實現“一帶一路”建設綠色發展,必須要全方位、全過程、多角度統籌,用綠色制度和標準來保障其建設,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之中,讓“綠色”成為“一帶一路”最亮眼的保護傘,讓“綠色”深深嵌入這條跨越千年的絲綢之路,開創一個全新美好、前程似錦的未來。(張英傑)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