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領略關中風情 弘揚民俗文化

摘要: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是由全國人大代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王勇超先生歷經30餘年創辦的,建設規模493.88畝,規劃建築面積10.8萬平方米,計劃總投資5.7億元人民幣。

5月 26日上午,全國百家網媒走進位於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中心帶、隋唐佛教聖地南五台山腳下的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這裡是一個民俗文化遺産搶救保護、收藏、研究、展示為主的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為一體的大型文化旅遊帶動項目。

微信圖片_20170527094211

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是由全國人大代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王勇超先生歷經30餘年創辦的,建設規模493.88畝,規劃建築面積10.8萬平方米,計劃總投資5.7億元人民幣。是陜西省、西安市“十一五”和“十二五”重大建設項目,陜西省愛國教育基地,國家文化産業示範基地,國家AAAA級景區。

王勇超表示,“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陜西民俗文化面臨大好機遇,也能發揮更大作用。民間文化工作者要以更大努力,把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

博物院突出明、清園林建築風格,規劃建設各具特色的不同功能區,具體分為:古鎮遊覽區、民俗文化展示區、非物質文化遺産演示區、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要建設有40院遷復建明清古民居、民俗展覽館、展廳、展廊、文物庫房、戲樓、店舖、工藝作坊、研究中心、人工湖、祭壇廣場、園林景觀等。

微信圖片_20170527094208

在關中民俗博物院,網媒大咖們還欣賞了中國最古老的搖滾樂——老腔。自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至今,博物院已收集、搶救保護周、秦、漢、唐以來歷代的石雕、木雕、磚雕、關中古民居及人民生産、生活、習俗、風情等各類遺物和名人字畫共4萬餘件(套),徵集保護了四十院近千間明、清古民居,還收集整理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包括各種地方戲曲、工藝作坊、禮儀、俗規,構成了民間藝術、關中民居、民俗風情、名人字畫四大系列共九個類別的藏品規模,從不同側面集中地反映了關中地區各族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審美、勞動、居住、習俗風情等民俗、民藝、民風、民情的歷史風貌。

尤其以享有“地上兵馬俑”美譽的8600多根精美的拴馬樁最為引人注目,極大的豐富了我國民間石雕石刻藝術寶庫,為中華民族文化遺産填補了重要內容,代表著中國歷代民間文化力與美的化身,是中國北方關中地區數千年來多民族生存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見證,形成了民族文化的基因倉和標本庫。

微信圖片_20170527094215

博物院建成後,填補了我國大型優秀民俗文化展覽、教育、研究基地的空白,成為以民族文化遺産保護、展示和研究基地,影視拍攝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文化産業示範基地,這對於進一步發揮陜西文化資源優勢、延伸文化産業鏈、加快旅遊經濟發展,必將産生重要的推動作用。(記者 張英傑)

  責任編輯:吳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