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中國影視走出去:如何邁過翻譯這道"坎兒"

摘要:近日,由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主辦,中國傳媒大學承辦的“2017年中外影視譯製合作高級研修班”在北京開班。

近日,由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主辦,中國傳媒大學承辦的“2017年中外影視譯製合作高級研修班”在北京開班。

來自24個國家的外方電影節主席、影視機構負責人、譯製專家為中國影視的譯製工作出謀劃策。

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電影年産量六七百部、電視劇年産量一萬多集、網劇年産量十幾萬分鐘,已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第一大電視劇、網劇生産國。然而,令人尷尬的是,如此之多的影視作品能傳播到海外的仍然是少數,能獲得海外觀眾認可的更是鳳毛麟角。專家認為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我國的影視譯製人才缺乏、能力不足、渠道不暢。因此,中國影視要想真正走出去,一定要邁過翻譯這道“坎兒”。

搭建交流合作平臺,讓影視譯製越來越“專業”

長期以來,中國影視的對外譯介主要依賴各影視製作機構甚至個人的單打獨鬥。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抱怨,現在專業的影視譯介機構比較缺乏,很多時候只能找外語好的人幫著翻譯一下。

對於翻譯好影視作品,僅僅外語流利是遠遠不夠的,還要了解中外的文化差異、海外受眾的接受習慣等。為此,從2015年起,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就開始聯合舉辦“中外影視譯製合作研修班”,搭建起中外影視譯製人才溝通交流的平臺,開啟中外影視譯製的國際化專業交流與合作機制。

文化部外聯局副局長朱琦指出,舉辦“中外影視譯製合作高級研修班”,通過邀請各國在影視領域有著豐富經驗與一定影響的代表訪華研修、切磋經驗、選譯作品,可以讓更多人深入了解和分享中國文化,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和國際智庫“請進來”的有效結合,讓包括影視作品在內的各國文藝創作成果通過高水準譯製,跨越語言障礙進入千家萬戶。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認為,應繼續深化中外影視合作,鼓勵國內影視機構和各國的主流電視媒體合作,在境外媒體的固定時段、固定頻道定期播出中國的影視作品,逐漸培養外國觀眾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力,逐步跨越“文化鴻溝”。

多方合作,提高影視翻譯水準

“高水準的影視譯介必須依靠優秀的影視翻譯人才。”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廖祥忠指出,隨著中外影視交流不斷擴大和中國影視産業發展,培養專業的影視譯製人才日益迫切。中國傳媒大學曾率先在國內開設影視譯製專業,但其影視譯製專業也僅僅始於2003年。高校的影視翻譯專業起步晚,數量少,不能滿足現實需求。廖祥忠呼籲,更多高校開設影視翻譯專業,為社會培養和輸送更多影視譯製人才。

影視翻譯不同於一般的翻譯工作,不僅需要熟練掌握外語,還要懂得電影藝術和電影語言。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麻爭旗提出,影視翻譯行業的從業人員要從文字工作者轉變成藝術工作者,通過翻譯重塑文化的背景、內容,克服語言障礙,擴大傳播範圍,用原汁原味的本土化配音獲得當地民眾的親切感、認同感。

隨著數位技術的發展,新的字幕形式和開放的自媒體,為觀眾提供了與影視互動的可能性,觀眾能在與字幕的交互過程中提升觀影體驗。多媒體技術和移動技術提高了字幕翻譯和配音的自動化水準,提高了資訊傳遞效率。“除了人工手動翻譯外,影視譯製還可以多利用技術手段,從而提高翻譯效率,提升傳播水準。”歐洲影視翻譯協會創始人伊夫·甘比爾説。

行業的發展需要人才和技術。祝燕南説,中國政府非常鼓勵民間人士和機構與境外機構開展影視譯製方面的合作,《電影産業促進法》已提出“國家對優秀電影的外語翻譯製作予以支援”,但具體如何支援還應進一步細化。

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吳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