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稿件

讓世界傾聽陜西的聲音之商南篇 :“旅遊+”戰略的思想變革

——最美秦嶺的脫貧攻堅戰

摘要:“旅遊+”思維意味著商南傳統旅遊業的終結,同時也意味著商南融入“西安兩小時經濟圈”以及“一帶一路”戰略的開始;“旅遊+”思維,意味著商南粗放式經濟發展的終結,也意味著商南轉換經濟發展思維方式,打好“扶貧攻堅戰”的開始。

1

在網際網路大行其道,人們動動手指就能獲取有效資訊的今天,傳統的“導遊主動帶領,遊客被動接收”的旅遊模式被詬病已久。今非昔比,大眾旅遊時代的到來,“填鴨式”、“走過場”的旅遊體驗再難讓遊客感到滿意,究其本質,學者們認為:“旅遊是硬體産品與軟體服務的結合體,旅遊的本質是人的服務”。早在2009年,《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就提出,旅遊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産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在國家戰略層面明確了旅遊業的“産業”屬性和“服務”屬性。

自此,“旅遊+”概念應運而生。如果説,“網際網路+”的本質是連接,那麼“旅遊+”的本質就是“服務”。“旅遊+”即把旅遊業的服務意識、服務標準、服務品質、服務流程等,滲透融入到農業、工業、商業等相關行業和領域,帶動相關行業和領域的服務水準提升和服務價值提高,從而既增加了相關産業的經濟附加值,又提升了相關行業的消費者滿意度。

無獨有偶,大眾旅遊時代的到來給依山傍水的商南帶來了新的契機。商南,銜豫接楚,三省交匯,地聯八縣,依秦嶺東南而居,緣丹江綿延而興。除了優良的區位優勢,還曾是帝王逐鹿、梟雄爭鋒的寶地,山高林密,萬物蔥蘢,兼具北國之豪邁和南國之靈秀。商南豐富的天然風光和悠久的歷史文化給予了其旅遊文化産業優渥的孕育土壤。

但旅遊産業對於長久處於貧困狀態的商南縣而言,何其艱難。依山而居,靠山吃山,造成水土流失,生態失衡,災害頻發,甚至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因此,如何能在發展現代大眾旅遊産業的基礎上,走出一條不同於傳統的“環境超負荷”旅遊産業之路,是商南不得不探索,甚至影響深遠的生存大計。

金絲峽5A級景區從開發到投産,陽城驛景區産業園的體驗式歷史文化觀光,無不經歷了從單純自然景觀開發的“門票式經濟”到“吃住行遊購娛”六位立體式複合園區打造的過程,充分體現了商南人旅遊思維與時俱進式的轉變。

“旅遊+”戰略在商南人聽來,並非耳熟能詳的概念,但並不妨礙對其思維的運用。究其原因,大概逃不過以下幾點:其一,以旅遊業為主導産業的商南,要想將旅遊産業做大做強,便不得不在旅遊産業的可持續發展方面下大功夫;其二,商南富餘勞動力的就業需要當地提供更多的崗位加以維持,這不僅是防止勞動力流失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旅遊産業升級調整的新契機;其三,在“大西安”建設的倡導下,商南跟隨商洛市一起,進入兩小時快經濟圈時代,如何利用好這一發展便利,展現自身優勢,以融入更大範圍內的經濟發展洪流中,得到更多的政策補給,吸收更為先進的發展理念,更新自身,重塑自我,何樂而不為;其四,脫貧攻堅戰始終是商南的頭等大事,“旅遊+”戰略思維使得商南旅遊業為商南的扶貧任務提供了更加優質的革新思路,即從國家一味的單項資金補助到自主脫貧的新型扶貧思維的轉變。

“旅遊+”戰略思維的變革,意味著作為商南主導的旅遊産業將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未來,在“旅遊+”戰略思維的引導下,商南的發展依然起步于旅遊業,但不會止步于旅遊業,橫向將帶動商南農業、服務業甚至其他産業發展,縱向將旅遊産業豐富多元化,創新旅遊體驗方式以及歷史文化傳播途徑的同時,不再僅僅依附於“景區門票”獲得經濟收入。

最後,綜而觀之,商南的“旅遊+”文化是“以人為本”在這一時代的根本體現。從遊客來看,賓至如歸般的優質服務以及沉浸式的文化體驗是滿足每一位遊客的根本途徑,顯然,商南縣已經決心在這一層次上“下大功夫”,滿足遊客從領略自然風光到“吃住行遊購娛”六位一體的複合式沉浸式體驗;從商南人來看,旅遊景點的開發帶動了商南縣茶産業,文化産業等原本非旅遊産業升級和發展,這一方面為商南提供了更多更優質的工作崗位,增加了百姓收入,同時也將商南的歷史文化帶到了更遙遠更廣泛的範圍中去傳播和交流。

“旅遊+”思維意味著商南傳統旅遊業的終結,同時也意味著商南融入“西安兩小時經濟圈”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開始;“旅遊+”思維,意味著商南粗放式經濟發展的終結,也意味著商南轉換經濟發展思維方式,打好“扶貧攻堅戰”的開始。(記者 王薇)

  責任編輯: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