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工業胃 求解垃圾一鍋燴
摘要:陜西省渭南市,在主城區設置了14個垃圾分類試點區,環衛工、門衛等承擔起了二次分類工作,還提高了收入。前端只需要大致分類,垃圾處理場就能用垃圾發電。甚至,一鍋燴的生活垃圾,都可以通過“機械手”“工業胃”分揀、消化,最終轉化為工業棉、燃料塊、有機肥。
陜西省渭南市,在主城區設置了14個垃圾分類試點區,環衛工、門衛等承擔起了二次分類工作,還提高了收入。前端只需要大致分類,垃圾處理場就能用垃圾發電。甚至,一鍋燴的生活垃圾,都可以通過“機械手”“工業胃”分揀、消化,最終轉化為工業棉、燃料塊、有機肥。
郭玉芳很開心,因為她現在每月能多掙500塊錢。為啥漲工資?因為活兒多了。
作為陜西省渭南市紅旗社區的一名環衛工,她以前就負責打掃衛生。如今,她還要給小區裏的垃圾分類,把居民放錯的垃圾各歸其位。“裏面有能賣錢的廢紙箱啥的,我就先收拾出來賣了,賣的錢也歸我。”郭玉芳指著標有“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等字樣的一排垃圾桶説。
垃圾分類,需要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對於像渭南這樣的中小城市來説,分類試點時間不長,高投資的處置方式往往超出地方的承受能力。對此,渭南根據自身能力,因地制宜確定了相應的垃圾分類目標,積極嘗試新路。
調動環衛積極性
硬體建設還差錢
渭南市于2014年開始在主城區設置14個垃圾分類試點區。紅旗社區就是其中之一。
記者看到,社區裏的垃圾桶被分成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三種。墻上是幾個大字:“能賣拿去賣,有害單獨放。”渭南在各試點區居民中選了30多位垃圾分類指導員,宣傳垃圾減量和分類知識,指導居民投放垃圾。
但垃圾分類習慣的養成,短期內很難實現。總有人會用塑膠袋混裝垃圾,一扔了事。對此,“我們要求社區的環衛工人,承擔起垃圾分類的工作。”臨渭區環衛局局長盛來運説。
比如郭玉芳,每天去社區查看一兩次,翻開垃圾桶,看看有沒有扔錯的垃圾。“有的袋子棱角分明,一看就知道裏面裝著紙盒、塑膠瓶啥的。我就拆開袋子,把紙盒挑出來,拿去賣。”她説。
“調動起環衛工人的分類積極性,既提高了他們的收入,又減少了終端處理壓力。”盛來運説。
在附近的五里鋪小學、南京路中學,二次分類的工作由門衛兼管。“每學年,我們都要就垃圾分類組織一次主題班會。教學生垃圾分類,比教大人容易得多。學生在學校養成了垃圾分類的習慣,小手拉大手,還能帶動家人一起分類。”學校負責人説。
在大荔縣平羅村,村裏9個小組都明確了專門的責任領導和保潔員,負責生活垃圾的分類和處理。農戶則按照可堆肥垃圾、其他垃圾、建築垃圾、有害垃圾的標準分類投放。
“有人不分類投放,咱就二次分。”在村垃圾處理點,保潔員大媽一邊説著,一邊和其他同事一起用耙子、夾子,把從農戶家垃圾桶收來的生活垃圾撥弄開,揀出其中的塑膠袋、電池、廢紙、塑膠等。菜葉、剩飯等,則送入旁邊的太陽能垃圾堆肥房,通過太陽能加溫,和微生物複合菌劑輔助堆肥的技術,50天即可産出高效有機肥,供給農業合作社和苗木基地。
“我們並未因為有環衛工人二次分類,就放鬆了‘立足源頭抓分類’的工作。”盛來運説,當前主要問題在於垃圾分類工作資金投入力度不足,特別是後期運作費用、設施維護費、指導員補貼等,超出地方財力,導致分類收集和運輸專業化水準不高。
垃圾填埋沼氣多
並網發電上規模
渭南每天産生幾百噸的生活垃圾,不光在前端開始了分類試點,在後端也處理得較好。
記者驅車前往郊區的生活垃圾填埋場。在這裡,一根根黑色橡膠管插在垃圾堆裏,除非走到垃圾堆近前,不然就幾乎聞不到什麼異味。
“已填埋垃圾中的有機質,在厭氧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自然産生的填埋氣體中,沼氣的含量能佔到50%以上。填埋氣通過地下、地上的這些橡膠管線,匯集到集氣總管,再送到旁邊的沼氣發電站裏。”填埋場負責人説。
走出100來米,就是這座發電站,3台集裝箱大小的發電設備正在轟轟運轉。收集來的沼氣在這裡經過冷卻、脫水、過濾、凈化等預處理後,送入了內燃機,燃燒發電。
作為渭南的招商引資項目,河南百川暢銀環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投資2500多萬元,建成了這座發電廠。
“平均1噸生活垃圾能産1.2立方米沼氣,發1.6度電。在最好的條件下,每天發電量不低於1.8萬度,上網價5毛多,相當於每年減排10萬噸二氧化碳,還能增加50多個就業崗位。”發電廠廠長張華興説,“從我們的角度,垃圾越多越好。”
渭南垃圾填埋場設計使用年限本為20年,目前已經使用了10年。由於收集沼氣,加速了垃圾降解,提高了填埋場的沉降速率,使填埋場的沉降幅度增大,還能起到延長使用期的效果。
鄰村黨支部書記説,過去上海的客商來這裡收購獼猴桃,一來就能聞到填埋場的氣味,就説獼猴桃被污染了,不要了。電廠建成後,異味沒了,獼猴桃也賣得好了。
渭南市住建局環衛處處長呂東奇説,填埋垃圾發電雖然對前端分類的要求不高,實際上還得保證生活垃圾中混有相當分量的有機質。但在試點中,還是明確要求把電池等有害垃圾先分揀出來,以減少土壤重金屬污染。
目前,渭南共建有無害化垃圾填埋處理場10座。由於其他填埋場規模較小,産氣量不足,填埋氣發電仍缺乏競爭優勢。為適應更小規模的生活垃圾處理需求,渭南開始嘗試其他的資源化處理模式。
精細分選上裝備
垃圾變成有機肥
在北京德兆環保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鄭順潮眼裏,垃圾山就是金山銀山。
位於臨渭區北邊的渭南經濟技術開發區,由於是新區,人口不多,每天産生的生活垃圾也就七八十噸,並未開展分類試點。但前端分類不徹底的現象,對這裡的生活垃圾處理廠來説,已不再是難題。
“垃圾分類,前端只要做到防止建築垃圾、醫療垃圾混入生活垃圾,就行了。”鄭順潮説,“在我們廠,一鍋燴的生活垃圾可以做到機械化集中高效分揀,適應了當前家庭生活垃圾分類不足的現狀。”
在封閉式的廠房裏,記者看到,一隻巨大的機械抓手正從生活垃圾堆裏抓起未分類的生活垃圾,投入處理線的入口。通過傳送帶,垃圾被送入機械分選系統。
“填埋、焚燒,是粗放處理。這類處置方式,不要求前端的精細分類,有個基本分類就行了。比如,為了減少滲濾液、方便焚燒,垃圾要乾濕分離。但我們能通過23道工藝程式,把混合垃圾的分選率做得足夠高。”鄭順潮説。
記者看到,未分類的生活垃圾,首先經過機械破袋,將裝在塑膠袋裏的垃圾釋放出來,再利用垃圾物理性質的差異,經過滾筒篩、風選、磁選等環節,木屑紙張、塑膠製品、廢舊電池、衣服織物、渣土、剩菜剩飯、果皮樹枝等被依次分選而出。例如,通過風選環節,品質較輕的垃圾成分,就會比品質較重的金屬吹得更遠,實現分離。
在終端環節,為方便資源化利用,垃圾也進行了初步加工:織物被機器打成了纖維狀,用於製作工業用棉;可燃燒的廢紙木屑等被壓縮成了燃料塊,可作為鍋爐燃料使用;分揀出的塑膠經過打扎機,被壓縮捆紮成一個個長方體,以便運輸,然後可以用來煉油,銷路也很不錯。
專家表示,生活垃圾最難資源化處理的,是裏面的有機質。不同於國外,中國的生活垃圾中廚余垃圾等有機質的含量能佔到分揀出的40%—50%。
“我們利用自主創新的‘工業胃’技術,通過高溫高壓、加入添加劑等,對有機垃圾進行4個小時‘消化’。再經過後端精選濾除雜質等工序,就可製成高效有機肥。”鄭順潮説,“垃圾不僅回歸了田地,相較化肥更有利於改善土壤結構。”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周彤
(原標題:研發工業胃 求解垃圾一鍋燴(民生調查·垃圾分類該咋幹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