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白水:多元發力 精準脫貧

摘要:白水縣是渭北唯一的國家級貧困縣,共有30萬人口,124個行政村,其中貧困村63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27萬戶3.99萬人。

白水縣是渭北唯一的國家級貧困縣,共有30萬人口,124個行政村,其中貧困村63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27萬戶3.99萬人。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該縣將精準扶貧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在産業脫貧上找出路,在易地搬遷上尋突破,在教育脫貧上謀轉變,因地制宜,多元發力,幫貧困戶“拔窮根”“挪窮窩”“脫貧境”,闖出了一條白水特色的脫貧新路徑。 

“三扶三帶” 讓貧困群眾致富有抓手 

薛世民是白水縣堯禾鎮薛圪嶗村人,身體殘疾,老伴患病,兒子在外打工,家裏4畝多果園是唯一的經濟來源,但地裏農活老兩口無力負擔,屬缺勞力、因病致貧戶。堯禾鎮與美華果業積極協調,促成薛世民與美華果業簽訂“全程託管”模式,即生産決策由企業決定,通過技術管理、生産資料投入、勞動力投入等方面全程進行託管,並以高於市場價0.1元至0.2元的價格,優先收購託管貧困戶的蘋果,實現産、供、銷一條龍服務。 

45歲的丁軍平是該縣林皋鎮南馬村貧困戶,去年年初,他以自家的2.7畝果園入股白水縣美好家園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並和公司簽訂了保底分紅合作協議。除此之外,他還以自己的勞動力入股,成了公司的工人。 

去年以來,為幫助更多貧困戶實現脫貧願望,白水縣深度調研,因地制宜開展了“1336”産業扶貧工作,“1”是以發展蘋果主導産業為核心;“33”簡稱“三扶三帶”,即“觀念扶、技術帶,結對扶、模式帶,産業扶、金融帶”;“6”是六種産業扶貧模式。 

堅持“觀念扶、技術帶”,去年建成白水縣創業創新中心,入駐企業28家,解決就業崗位200多個,開展生産技能培訓5000人次,為貧困群眾新建蘋果矮砧示範園2.6萬餘畝,示範園套種丹參藥材1.2萬餘畝,解決了短期無收益的問題;通過“結對扶、模式帶”,實現涉農企業、合作社、駐村聯戶一對一結對幫扶;通過“産業扶、金融帶”,縣財政投入7000萬元,建立互助協會37個,投入擔保資金400萬元,放大貸款4000萬元等,並實行全額貼息;通過“六種産業扶貧模式”幫扶貧困戶1075戶。 

 搬遷扶貧 “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

按照“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原則,白水縣以改善洛河沿岸峽谷地帶、採煤沉陷地質災害區、偏遠山區貧困人口居住條件和發展環境為目標,縣上分別與各鎮簽訂脫貧責任狀,督促其按規劃、分年度、有計劃組織實施。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無能力搬遷的特困戶、三無戶、五保戶、整村搬遷的隨遷戶,該縣都制定了詳細的分類補助標準,並嚴格按照精準扶貧的要求,保證全縣3.99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奔小康。

去年3月31日,渭南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工程集中開工儀式在白水縣雷牙鎮堯頭村如期舉行,同時開工建設的還有李家卓、西固鎮等安置點。為確保不僅挪窮窩也要換窮業,他們在堯頭安置點配套建設了以豆製品為引擎,集民俗體驗、豆腐餐飲、觀光旅遊為一體的脫貧産業;在李家卓安置點規劃建設了以倉頡文化為核心,集非遺文化展示、民俗展演為一體的産業發展路徑。 

安居方能樂業。去年以來,白水縣堅持搬遷項目和産業發展同步規劃,扶貧安置和産業轉型同步發展,實現“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安居與樂業共進,搬遷與脫貧同步,移民搬遷項目在白水全面開花。截至目前,全縣完成資金投入2.5億元,統籌規劃建設安置點11個,規劃搬遷40527人,開工安置點9個。 

教育脫貧 強化“造血”換“窮腦” 

改善家庭環境只是脫貧的一個方面,如何變“輸血”為“造血”,教育扶貧無疑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去年9月1日,白水縣實施了13年免費教育,凡建檔立卡困難戶子女就讀各級各類學校,直接享受對應的學生資助政策,資助分類等級以就高為原則,確保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針對各學校貧困學生入學情況,白水縣教育局對在校貧困學生以校為單位,開展教師結對幫扶活動,從學習、生活、成長等方面進行幫扶,確保貧困在校生都能順利完成學業,暢通貧困學生升學綠色通道。對貧困家庭學生初中升高中,實行降分錄取,鼓勵、引導貧困家庭子女進入中職或高職就讀,充分利用職教平臺,實現技能脫貧。同時,利用寒暑假時間,對貧困家庭成員及子女實行免費實用技術和技能培訓。通過省“心連心”資助平臺,構建社會各界與困難學生之間的直接助學模式,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實現社會助學精準扶貧。 

各方參與 幹部幫扶實現全覆蓋 

貧困戶張種俊所在的陽武村貧困人口較多,是該縣北垣鎮確定的貧困村之一。去年畜牧局幹部王衝上任陽武村第一書記後,立即挨家挨戶走訪,當得知貧困戶張種俊家之前養過雞無資金擴大發展時,王衝第一時間聯繫畜牧局,為張種俊送來了1000多只雞苗,並聯繫畜牧專家與張種俊結對幫扶,為他提供技術支撐。如今,張種俊已順利建成了自己的家庭養殖場。 

在白水,王衝只是124名第一書記中的一個。為了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解決一些村、社區“軟、散、亂、窮”等突出問題,該縣將脫貧攻堅主戰場作為踐行“兩學一做”的實踐課堂,組織開展萬名黨員“一幫一”結對幫扶;從縣級部門選派優秀幹部,組建駐村工作隊124個,“第一書記”124人,駐村幹部1898人,要求他們吃住在村、工作在村,逐戶分析致貧原因、制定脫貧計劃。 

同時,該縣實施脫貧攻堅專項督查督辦,推行“定期督導、專項視察、每月推進、季度通報、年底獎懲”的考核評比機制,激勵基層黨員幹部充分發揮幫扶作用,不脫貧、不撤兵,幹部幫扶實現了貧困戶分批全覆蓋,釋放出脫貧攻堅的疊加效應。據統計,2016年,全縣共退出貧困村20個,2.19萬人實現脫貧。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吳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