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咋發展 陜西團基層代表有建議
摘要:“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短板。”總理《政府工作報告》部署2017年工作中提出,加強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開發,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
“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短板。”總理《政府工作報告》部署2017年工作中提出,加強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開發,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陜西漢中、安康、商洛三市既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也處於秦巴山區連片特困地區,面臨著嚴峻的發展挑戰。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70%供水來自陜西,這裡既是核心水源——漢江、丹江的發源地,也是丹江口水庫七成的“蓄水者”。然而水源區的漢中、安康、商洛三市都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轄區內共有國定貧困縣27個,佔涉及縣區總數31個的 87%。在這裡,很多項目的開發受到限制,由此造成生産結構單一、以農業為主,農民收入多集中于外出務工。
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一江清水送京津”的雙重挑戰,陜南將如何加快追趕超越步伐,實現快速發展?三位來自水源地的基層全國人大代表,帶來了他們的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葉瑜
加快建立水源區生態補償機制
“近年來,商洛堅持不懈地綜合治理保證了水源區水質基本良好的狀態,但隨著形勢的發展,建設和保護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越來越突出。”全國人大代表、商洛市丹鳳縣土門鎮副鎮長、土門村黨支部書記葉瑜建議説,要實現保護水源和當地經濟發展雙贏的目標,需要國家加強水源區生態補償工作。
“南水北調”水量夠不夠主要看漢江,水質好不好得看丹江。丹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主要水源之一,其中陜西段264公里全部在商洛市境內,流域面積達7478平方公里,佔丹江流域總面積的44.5%。
為了順利實現“一江清水供京津”,商洛市每年在各縣區至少投入3000多萬元,對一級保護區內與供水設施無關的建設一律強制拆除;對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設施,進行專項集中整治。商洛生態保護直接導致該市每年減少各類稅收收入約8億元,年均減收幅度仍在持續加大,僅淘汰産能一項就影響到1萬多人的就業和生計。
葉瑜代表建議,國家生態補償的範圍不斷擴大、規模逐年加大。補償的範圍應涉涵蓋水資源稟賦價值補償、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治理補償、水源涵養工程建設補償、點源污染治理補償、發展機會損失補償、基礎設施補償6個方面。同時,加大對水源區生態工程的投資力度。儘快啟動“丹治”三期工程,並將陜西中線水源區31個縣全部列為治理保護區,制定長遠的水源區治理規劃和管理制度與措施,確保治理工作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全國人大代表陳分新
加強水源區的水生態文明建設
“一江清水供京津”不僅給漢江中游的安康帶來了壓力,也促使當地轉觀念、轉發展方式,更加自覺地推動迴圈發展,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安康已累計關停高污染、高能耗企業300余家,直接減少産值近300 億元。
“近年來,安康加強了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河水自凈和應急處置能力,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嚴格執行水污染問責考核制度等措施,對改善水源區生態環境、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均起到了積極作用。”全國人大代表、安康市旬陽縣棕溪鎮王院村黨支部書記陳分新説,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部署,必須立足於防止水災害、防治水污染、防護水流失、防守水産業,加快推進水源區水生態文明建設。
“水源區水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僅靠地方綿薄之力難以達到預期目標。”陳分新代表建議,加大現有項目中央投資力度。同時,加快建立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文明建設長效補償機制。按照“誰開發誰治理、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在總結以往工作經驗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對現有生態補償機制進行完善提升,凸顯政策措施的系統性、長效性和穩定性,為進一步加強水源區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全方位支撐和保障,確保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高效永續利用。
全國人大代表胡春霞
支援漢中建設國家農業高新區
漢中市位於陜西省西南部,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區和漢江的發源地。漢江在漢中境內幹流長270公里,流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7成以上,出境水量佔丹江口水庫多年平均入庫水量的60%。
為了守護一江清水,漢中市11縣區城區垃圾填埋設施已全面建成並試運作,形成日垃圾處理能力1105噸,中心城區和縣城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100%和98.1%。由於嚴控礦産資源開發,漢中市僅此一項每年影響利稅近20億元。據測算,與省內非水源區地市的經濟發展增速比較,漢中低了2個百分點左右。
“2016年,科技部提出在全國佈局20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建議支援漢中建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來自漢中的全國人大代表、西安飲食股份有限公司職工胡春霞説,漢中是秦巴山片區主要中心城市之一,區優勢明顯,且具有較強的科技創新創業能力。
胡春霞代表説,漢中生物資源豐富,擁有野生動物、高等植物、藥用植物等多種資源,是秦巴山片區生物資源的典型聚集區。作為秦巴山片區中心城市,能有效促進科技資源聚集,輻射帶動整個地區的脫貧攻堅。同時,擁有高校、市級科技研發機構、企業研發機構等服務平臺及各類科技研發團隊,科技資源豐富。漢中已把農業高新區建設列入中長期科技創新發展規劃,納入“十三五”科技創新驅動發展“一城四區”的戰略佈局,也具備了建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的條件。
來源:陜西傳媒網 責任編輯:吳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