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與其辛苦打工,不如給自己當老闆”

—多地“老鄉創業”改寫農民工務工版圖

摘要:越來越多的農民工不再將打工視作唯一選擇,而是紛紛開啟自己的創業事業。一幅徐徐展開的“老鄉創業”圖景,正改寫著農民工傳統務工版圖。

在招聘會上徜徉,尋覓的不一定只是工作崗位,可能還有創業的機會;在外地打工多年後,帶著積蓄和經驗回到老家自己當起“老闆”……

新春伊始,來自廣東、陜西、河南等地的務工市場,傳遞出清晰的“雙創”信號:越來越多的農民工不再將打工視作唯一選擇,而是紛紛開啟自己的創業事業。一幅徐徐展開的“老鄉創業”圖景,正改寫著農民工傳統務工版圖。

打工,不再是唯一選擇

從南韓“打洋工”歸來後,這個春天,河南新縣田鋪大塆村民韓光瑩沒有再往招聘會上跑,而是用攢下的20萬元將自家老宅改造成旅遊民宿。石碾、陶罐、鵝卵石……經他一番巧妙佈置,農家小院充滿濃郁田園風。

“這不,房子還沒改造好,訂單已經接了好幾個。”喜上眉梢的“韓老闆”説,這兩年信陽的美麗鄉村建設熱熱鬧鬧,他看好村裏的前景,選擇返鄉創業。不僅他本人,他家兄弟仨兒都回村了,老大經營著一間茶館,老三則開起農家樂。

無獨有偶,在陜西岐山縣的一場招聘會上,返鄉的伊國慶不是來找工作,而是報名參加政府的創業培訓。“現在國家政策這麼好,與其辛辛苦苦打工,不如自己創業當老闆!”

“雙創”的持續發力,讓越來越多農民工走下流水線,攜夢想返鄉創業。截至2016年,河南省農民工創業人數達76.21萬,帶動就業339.53萬人。在陜西,農民工返鄉創業者已突破45萬,創辦25.2萬個經濟實體,一大批農村轉移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

在用工大省廣東,找一份工也不再是農民工唯一的選擇。主營健康産業的湖南花垣縣梓升辣木科技發展公司現在要在廣州建立全新團隊。公司董事長鄒道升説,令自己意外的是,很多求職者來問的是産品資訊和發展規劃。“原來是希望能加盟或合作,一起來促成這個事業,而非單純的求職。”

目光不只盯住土地 “老鄉創業”才能各顯神通

“新生代農民工已成為務工主力,他們對重復枯燥的工作興趣不大,更青睞有發展前景的行業。”陜西省勞務交流指導中心主任付鯤鵬説,隨著各地創業孵化、擔保貸款、技能培訓等政策愈發“給力”,很多人乾脆直接加入“創業大軍”。

站在陜西武功縣的電商産業園區內,3部手機響個不停,袁小玉頻頻輕點螢幕完成一單單交易。3年前,她從東莞一家工廠回到武功,從在朋友圈銷售核桃起步做微商。如今,微店開得有聲有色,去年凈賺十幾萬元,自己也成為當地的創業培訓講師。在武功,1萬多名電商從業者中,絕大多數都是返鄉農民工。

電子商務、家庭工廠、鄉村旅遊……在各地政策支援下,“歸雁們”各顯“神通”,創業形態也愈發時尚、多元。

“老一輩創業集中于種植養殖、農副産品加工和一些勞動密集型行業。新生代則聚焦創新業態,以‘網際網路+當地特色’把産品用網路銷售出去。”河南省人社廳農民工工作處副處長嚴海英説。

還有人以兼職實現創業“小目標”。在廣東一家工廠打工的四川姑娘陸小英,擠出1萬元生活費自學推拿,用業餘時間為愛美的工友們做美容。目前她正尋找合作者,計劃找一個固定營業場所擴大規模。

精準幫扶助力農民工邁過創業“三道坎”

夢想愈發走近,但實現起來並非坦途。多地農民工反映,融資較難、技能不足、經驗欠缺,是創業面臨的“三道坎”。

在河南省扶溝縣,一些返鄉從事蔬菜規模化種植的農民工説,融資需求最為迫切。“農業是高風險行業,銀行就怕和農企打交道。貸款難限制了我們向農産品深加工方向轉型。”該縣旺達蓮藕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海旺説。

而隨著創業進入深水區,一些老鄉自身技能和經驗的短板開始凸顯。“經營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無人指點。由於企業規模小、市場風險大,初始創業成功率並不算高。”西部一省區人社部門幹部表示。

問題面前,各地也在精準發力幫他們補齊“短板”:河南省出臺政策,將對符合條件者給予最高1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每年計劃對15萬名返鄉農民工進行創業培訓;陜西省也把小額擔保貸款向農民工傾斜,並鼓勵各縣區將返鄉創業視同招商引資對待。

“可結合市場需求,進一步拓展創業培訓內容,如增加電商、網路資訊培訓等,讓農民工有更多本領在身。”付鯤鵬説。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吳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