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陜西:“破界”構築旅遊扶貧大格局

摘要:政府出手,打破行政藩籬,統一規劃,多策並舉,鄉村旅遊走出“散、亂、小”,實現持續穩定發展

秦嶺深處的陜西省鎮安縣青銅關鎮豐收村,“九山半水半分田”,村民一度只能勉強糊口。近年來,當地實施移民搬遷,首批搬遷的57戶村民,在鎮安縣政府的支援下依託秦嶺塔雲山景區,從事旅遊産業。2015至2016年以來,僅農家樂一項,每戶的增收都在五六萬元以上;同時還能解決當地100多個貧困人口就業,每人增加收入3萬至5萬元。

豐收村57戶農家樂按照標準經營,一色粉墻朱門、酒旗迎風;食宿服務價格上墻明示。當地村民説,農家樂、古村鎮與觀光農業相結合,每年能為這個秦嶺山中的村子帶來至少2萬人次的遊客。“我們從山上搬下來,是從高處搬到了低處,但生活卻從低處到了高處,而且隨著旅遊産業的發展,日子還在蒸蒸日上。”豐收村黨支部書記吳相琴説。

吳相琴介紹:“縣政府幫我們規劃了旅遊産業,從農家樂起步,到依託民居打造不同風格和功能區的旅遊板塊,從餐飲、住宿經營到佈局觀光農業,我們村的旅遊産業發展越來越有規模,成體系。”

在陜西一些地方,政府打破界限之隔,旅遊部門與地方形成合力,區域之間形成聯盟,共同謀劃實施旅遊扶貧。同時,許多地方還採取吸納就業、以山林和土地入股、合作社帶頭開發旅遊産品等各種模式,帶動群眾脫貧。“十二五”期間,已有60萬貧困群眾依靠旅遊實現脫貧。

縣政府請來設計師

貧困群眾缺少技能、思路與資金,初期如果不給予幫助扶持,則難以起步。同時,在各地旅遊扶貧産業發展中,如果缺少規劃、引導,則很難避免“散、亂、小”的局面,最終導致産業無法持續穩定發展。為破解這些問題,陜西省旅遊部門和地方政府整合資源和力量,助推旅遊扶貧不斷升級。

豐收村村民對《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説,在搬遷建設過程中,鎮安縣政府請了高級設計師,給村裏做了景觀整體設計規劃。區分成戶隱村、綠屋村、出雲村等不同風格,倣古建築、廊橋、停車場、遊樂場、超市等建設完成後,不同的村落將有不同的功能,滿足遊客不同的旅遊需求。

在眉縣秦嶺紅河谷景區外,幾十家農家樂集中分佈,其中,王加林開的農家樂是當地“字號最老”、生意最好的一家,每年純利潤達十七八萬元。而在6年前,他還是只能依靠種地和救濟的貧困戶。

王加林能夠從一個地地道道只會種田的農民,轉型成為年收入十多萬的“小老闆”,正得益於政府部門的培訓和引導。“2010年,縣政府提倡大家搞鄉村旅遊,提供專門的培訓班,還有專人指導幫建,有專家教烹飪,我就這樣做起農家樂。現在,每年還會定期組織培訓。”王加林説。

眉縣旅遊局局長張輝説,近年來,眉縣政府優先吸納貧困人口從事旅遊發展。“目前,我們主推的紅河谷旅遊産業帶,至少有100多位村民從事旅遊業。這基本改變了山裏人的生活習慣和傳統農業式收入的經濟局面,他們變成了能經營賓館、餐館,給遊客提供全方位服務的旅遊服務者。旅遊産業發展與農民脫貧致富初步呈現出良性互動的局面。”

陜西省旅遊局研究制定《陜西省旅遊扶貧實施方案》,協調下達扶貧項目資金,對扶貧重點村鄉村旅遊和貧困片區項目進行補助,制定旅遊扶貧試點村鄉村旅遊扶貧規劃編制工作。陜西省旅遊局派出專業人員,幫助地方進行規劃、落實項目。“陜西各地旅遊扶貧的積極性很高,只要地方有需要,我們都會派人幫助、支援。”陜西省旅遊局局長楊忠武説。

區域聯盟實現資源整合

為了讓更多的貧困群眾加速脫貧,陜西一些地方,還在實踐中創新出各種模式,為旅遊扶貧注入更多動能。

寧陜的悠然山景區2016年7月開始試營業。這一秦嶺首個高山濕地景區,歷經10年打造,總投資兩億元。據景區負責人張磊介紹,景區的部分土地是從周邊村民手中流轉來的,而約160名當地人在景區中也實現了就業。過去村民們住的土坯房,還被改建成餐廳、咖啡館,農耕文化與現代文明渾然一體。

當地還將“股份制”引入旅遊扶貧當中。寧陜縣漫溝天成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以山林資源投資入股,按股分紅。目前,合作社共有成員108戶,其中貧困戶56戶,年接待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500萬元。2016年8月,漫溝天成漁業專業合作社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全國61個“協會+農戶”旅遊扶貧示範項目之一。

在石泉縣後柳鎮,小三峽農家樂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柯亞菲則召集15家農家樂負責人,與45戶貧困戶簽訂了《農産品銷售協議》。每個農家樂根據自己的規模大小和農産品需求量,結對簽約相應的貧困戶,按照略高於市場價的標準收購簽約戶的農産品。

為進一步打破行政藩籬,實現更大範圍內的區域一體,更好地實現旅遊資源整合,拉動民生,2016年8月,陜西寧陜縣發起成立“秦嶺旅遊聯盟”。

聯盟常務副會長、寧陜縣旅遊局局長呂宣強表示,秦嶺在陜西境內穿越6市44縣,域內人口500多萬。目前秦嶺發展旅遊的縣區熱情很高,因此以縣區為單位推進較快,但也埋下各自為政、資源分散的隱患。

呂宣強説,半年來,旅遊聯盟依託西漢高速、西康高速和210國道,把域內縣區的旅遊産品進行整合,構建起多條一日遊、兩日遊等貫通秦嶺南北的旅遊環線,打破了行政區劃概念,實現了産品的互補。“大區域內旅遊産業發展得好,旅遊扶貧才能良性迴圈,山水才能惠及更多的貧困群眾。”

目前,陜西旅遊扶貧的大格局已經顯現,據楊忠武介紹,陜西“十二五”期間發展農家樂經營戶達2萬戶,鄉村旅遊從業人員近24萬人,實現了旅遊脫貧佔陜西全省脫貧人數15%的目標。到2020年,陜西通過旅遊業實現脫貧的人口將達到70萬以上。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吳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