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考古走向中亞等入選2016年陜西文物十件大事
摘要:記者今天從陜西省文物局獲悉,2016年陜西文物工作十件大事揭曉,“陜西考古走向中亞,考古隊員受到習主席親切接見”等入選。
記者今天從陜西省文物局獲悉,2016年陜西文物工作十件大事揭曉,“陜西考古走向中亞,考古隊員受到習主席親切接見”等入選。
2016年陜西文物工作十件大事是:
1、陜西考古走向中亞,考古隊員受到習主席親切接見
陜西考古機構與烏茲別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作開展“中亞考古與文化遺産保護”項目,在古絲綢之路中亞貿易腹地撒馬爾罕市西南20公里西天山北麓薩扎幹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現大批古代遊牧文化聚落遺址和墓葬,為尋找和確認古代月氏文化遺存、全面了解古代遊牧文化遺存在烏東南部的分佈狀況提供依據,在國際遊牧考古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填補該領域研究學術空白,引發國際社會關注,産生良好國際影響。2016年6月,習近平主席在訪烏參加上合組織峰會期間,專門會見陜西在烏考古和文保工作人員,對積極與烏開展聯合考古、古跡修復工作和恢復絲綢之路歷史風貌作出的努力給予高度評價。習主席在當地媒體撰文指出:“中國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北大學等單位積極同烏方開展聯合考古和古跡修復工作,為恢復絲綢之路歷史風貌作出了重要努力。”
2、貫徹國務院文件精神,陜西省政府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
4月12日,國務院在京召開全國文物工作會,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就文物工作分別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按照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省政府制定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這是推動陜西各級政府、文物部門強化文物保護管理工作職責的重要措施,也是努力推動文化強省建設、切實加強全省文物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意見》內容豐富、職責明確、特色鮮明、任務清晰、操作性強,符合新的發展理念和陜西實際,是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契機,是陜西文物部門實現“追趕超越”發展的抓手;《意見》對進一步加強陜西文物工作、爭取全社會支援和關心文物事業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陜西公佈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管理規劃,屬全國首創
陜西在全國率先組織編制全省1046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管理規劃,歷時一年半時間全面完成並公佈實施。《保護管理規劃》明確文物保護單位的遺産構成、保存現狀、保護區劃、管理措施和要求等基本要素,在全國首次實現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規劃編制工作全覆蓋,對文物保護單位日常保護管理、明確今後工作重點和方向具有全國性的創新意義;此舉是提升全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管理水準的需要和依法加強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管理的重要舉措,也是適應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需要,將有效改變文物保護工作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要求面前較為被動的局面,為當地經濟建設提供文化支撐和依據。
4、石峁遺址考古項目榮獲全國田野考古一等獎,考古發掘品質全國領先
田野考古獎是我國考古界最高考古發掘品質獎,目的是獎勵在田野考古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要求參選項目具有重要考古價值、發掘過程必須科學嚴謹、對出土文物和重要遺跡有階段性研究成果,一般每兩年評選一次。由於特殊原因,2011~2015年以來的田野考古獎集中在2016年評選,位於神木縣的石峁遺址榮獲“中國田野考古獎一等獎”。5年來的考古成果表明,石峁遺址建城于4300年前,是黃土高原一座早期國家都城,其多項考古發現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基因並開創中國文化標誌的先河,是建立國家文化自信和樹立民族文化自豪感的有力支撐;一些出土遺物是中西方早期深層次多方位交流的重要證據,有學者提出與人文始祖黃帝部族有關,可見其所具有的重要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石峁遺址考古工作堅持專業研究與大眾解讀同步、精細發掘與社會推廣齊進原則,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必將該遺址的研究和解讀推向深入並成為我國一張新的文化名片。
5、安康博物館展覽榮獲“全國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獎”,市級博物館建設取得新突破
經過逐級申報和層層篩選,由陜西申報的安康博物館“秦巴明珠——安康博物館基本陳列”榮獲第十三屆(2015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這是陜西連續九屆獲得該獎,也是陜西市級博物館首次獲此殊榮,標誌陜西博物館陳列展示水準處於全國領先地位和著力加強市縣級博物館建設、提升展陳水準取得明顯成就,必將對今後全省市縣級博物館建設起到積極的示範、引導和推動作用。該陳列以“秦巴明珠”為主題,以安康的重要資源、歷史、成就和規劃為主線,由自然資源展、古代文明展、建設成就規劃展三部分組成,採取“串珠”方式和“人文為本、特色為魂”原則勾勒出安康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該館展廳面積3600平方米,文物和標本600余件(組)。
6、重修《陜西省志·文物志》出版,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文物志書
2009年,陜西文物部門啟動《陜西省志·文物志》(重修)編纂工作,對上千萬字有關文獻資料進行梳理研究和大量文物遺存點實地踏勘,編撰工作至2015年底歷時7年完成初稿並通過省地方誌編委會終審、2016年底交付出版。該志分上、中、下3冊共4編34章360萬字,採用圖版3600余幅、文物條目5900余則,大體囊括全陜重要文物古跡遺存,其容量之龐大使該志成為陜西第二輪修志中卷帙最大和有史以來記錄陜西文物遺存最為系統完備的志書。該志出版集中展現陜西得天獨厚的文物資源,反映陜西近百年來文物、考古和博物館事業探索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凝聚幾代文物工作者的辛勤汗水和巨大貢獻,有助於存史資政併為讀者、研究者提供有參考價值的資訊,對提升陜西文物事業整體管理水準具有積極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7、陜西成立青年文博志願者聯合會,屬全國首家
陜西省文物局聯合省委宣傳部、省委高教工委和省教育廳成立全國首家由大中小學與博物館組成的“陜西省博物館教育聯盟”,聯合團省委成立全國首家“陜西青年文博志願者聯合會”,兩個團體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極大地提升了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發揮。“聯盟”有會員單位101家,全年有65家博物館與613所大中小學校開展結對子活動,策劃優秀歷史文化進校園教育案例135個、開展活動1000多場次,組織陜西大學生優秀文化進校園展演活動,舉辦2016年博物館教育教師培訓班,向全省8122所中小學10.2萬個班級贈送《陜西歷史文化遺産讀本》28.4萬冊 。“聯合會”有文博成員單位114家、發展志願者10000多名,全年開展各類活動800余場次,舉辦志願者管理培訓班、首屆高校博物館志願者講解賽等活動;陜歷博志願者服務工作被省委宣傳部授予“最佳志願服務組織”稱號。
8、整合全省資源建立館藏壁畫保護修復研究基地,被列入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整合全省壁畫資源在陜西歷史博物館建立“陜西館藏壁畫保護修復研究基地”,將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一流水準的學術帶頭人、文保專家和中青年技術骨幹,通過項目帶動戰略提升科研水準,引領國內壁畫保護修復研究水準,建成在國內外具有較強吸引力的開放式文物保護交流平臺;創造性地將奈米新材料與館藏壁畫保護有機結合,形成交叉學科與人才培養基地,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團隊,對古代壁畫科學保護具有重大科學和現實意義。省文物局推薦陜歷博與西北工業大學聯合申報“館藏壁畫保護修復與材料科學研究科研基地”被批准為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目前陜西有國家級重點科研基地5個(國家文物局4個、科技部1個),設立了延安、咸陽、山東青州、新疆等科研基地工作站,這些科研基地和工作站對陜西乃至全國的文物科技保護工作發揮重要引領作用。
9、陜西組建文物保護科技創新聯盟,屬全國首創
2016年11月,陜西省文物局召開“陜西省文物系統科技保護工作會議”,與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大學、陜西師範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長安大學、陜西文物保護專修學院8所高校簽署《陜西省文物保護科技區域創新聯盟合作協議書》,組建“陜西省文物保護科技創新聯盟”。此舉開創全國省級文物行政部門與諸多高校聯盟合作的先河,搭建創新聯盟平臺成為國內省級文物行業首個超大型科研合作平臺。“聯盟”各方將發揮各自優勢,聯合培養科研人才進行合作攻關,合力解決陜西文物科技保護中的重大難題,整體提升陜西文物科技保護實力。
10、陜西舉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遺産保護交流合作論壇”,率先發起成立國際博物館合作聯盟
在2016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暨第20屆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期間,陜西省文物局承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遺産保護交流合作論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11個國家和國內5個省區的180名代表出席。本次論壇包括一個主論壇、四個分論壇和一場活動。論壇期間先後與哈薩克、烏茲別克、俄羅斯等10個國家簽署文化遺産保護、文物交流、文物考古等合作協議11項。在全國率先發起成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博物館交流合作友好聯盟併發表《西安宣言》;同期舉辦以“共建新平臺、共促新發展”為主題的“一帶一路”國家文化創意産品交流活動,國內外28家博物館展示了400余件優秀文化創意産品,為豐富和支撐陜西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物保護交流合作起到積極作用,陜西省文物局被省政府評為此次活動優秀單位。
來源:央廣網 責任編輯:李丹
(原標題:陜西考古走向中亞等入選2016年陜西文物十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