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流合作

專家學者呼籲:農業可持續請從“土肥和諧”開始

土生萬物,予肥優生。土壤的本質特徵是具有肥力。然而,我國農業長期以來“就土説土,就肥説肥”的二元模式,使得土肥之間互相脫節,導致土壤功能嚴重下降和生態環境脆弱。在日前舉行的“首屆全國土肥和諧大會”上,專家學者們呼籲,實現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亟待構築新的“土肥和諧”關係,其途徑是要發揮腐植酸物質(有機質)的重要作用,構建以腐植酸肥料為核心的新的綠色肥料體系,這是治理土壤污染、改善土壤和大氣生態環境的必然選擇。

  耕地如何可持續——

  構建“土肥和諧”,實現土壤生態系統的和諧統一

  我國最新公佈的耕地總面積為20.3億畝。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土壤肥料監測處處長李榮總結了我國耕地資源面臨的突出問題,耕地基礎地力後勁不足、局部地區有機質含量下降較快、耕作層變淺現象普遍、養分非均衡化、土壤污染日趨嚴重、土壤生態功能變差等,這些問題已經威脅到我國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通過構建“土肥和諧”關係,實現土壤生態系統的和諧統一。

  “今天,我們對土壤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已經遠遠超過了其自然形成速率,且嚴重影響其再生功能。”中國腐植酸工業協會理事長曾憲成説,“不合理的化肥使用已經造成當前‘化肥越施越多→土壤越喂越瘦→生態環境越來越差’的惡性迴圈,其負面效應遠超預期。”

  曾憲成認為,土壤環境治理,必須遵循“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反哺自然、改造自然”的基本原則。任何投放土壤的物質,應當以養育土壤生命為前提。通過肥料反哺土壤,是為了給土壤提供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因此,肥料必須與土壤共生共榮,這是土壤和肥料和諧相處之道,也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那麼,新的土肥和諧該如何建構?李榮説,“土肥和諧”實現的最有效方法是發揮好腐植酸物質的作用。“土肥和諧”的本質就是土壤與肥料的和諧,就是“水肥氣熱”的協調,構建“土肥和諧”,腐植酸物質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農業部原副部長、中國腐植酸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路明也表示,“土肥和諧”是健康種養的客觀要求,腐植酸肥料對培養、恢復土壤肥力是有益的,對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復有著積極作用。

  土壤肥力如何養成——

  抓住土壤有機質的核心物質腐植酸,就抓住了治土之本

  什麼是腐植酸?為何説腐植酸是土壤肥力的核心?

  曾憲成解釋説,土壤腐殖質是土壤有機質中最主要的存在形式,一般佔比高達80%。腐植酸是土壤腐殖質中最活躍的組分,一般佔比高達75%以上。在土壤形成過程中,有機質、腐殖質、腐植酸三者之間密不可分。如果説土壤有機質是土壤肥力的標誌,那麼腐植酸作為土壤有機質的核心物質,始終貫穿于土壤肥力形成之中,腐植酸的優寡直接反映著土壤肥力的狀況。“腐植酸是土壤的精華,猶如土壤的‘心臟’,是永續土壤生命的物質基礎。”

  那麼,腐植酸肥料如何提高土壤肥力?土壤有機質的腐殖化過程長達數百年,而工業開發利用腐植酸可以縮短有機質的腐殖化時間,使之當年當季受益。與此同時,腐植酸還可以促進土壤自肥。因此,腐植酸肥料通過長短期結合,可以實現對土壤肥力的持續提升。

  “腐植酸肥料能夠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和水利用率;能夠鈍化土壤重金屬、降低農藥、除草劑殘留危害,確保農産品品質安全;能夠顯著增強農作物抗逆能力,有效提高農産品品質。”李榮説。

  據了解,我國腐植酸肥料在理論創新、技術創新、産品創新、實踐應用等方面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截至2016年,農業部累計登記含腐植酸水溶肥料1736個,適宜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等品種上千個,涉及29個省市區的上千家企業。國家智慧財産權局登記的腐植酸專利7000多項,其中腐植酸肥料專利約4000多項。這些成果為構建以腐植酸肥料為核心的新的綠色肥料體系打下了堅實基礎。

  土壤有機質如何助力治霾——有效減少土壤中碳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減少溫室氣體和污染氣體

  新年伊始,我國多個城市空氣污染指數再度爆表。土壤排放對霧霾的形成也有影響。科學研究結果顯示,從土壤中釋放的碳正在加快全球變暖,土壤中氮氧化物的排放是霧霾的污染氣體來源之一。

  李榮説,土壤有機質是全球碳平衡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碳庫。土壤有機質的損失可導致全球溫室效應的加劇。相反,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不僅可以維持農業可持續發展,而且能有效緩解全球溫室效應。

  “腐植酸本身就是土壤的儲碳器。利用腐植酸物質反哺土壤,一方面可通過增強植物的光合作用來吸收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可通過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來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曾憲成解釋説,“施用腐植酸肥料,可有效減少溫室氣體和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排放。它是土壤團粒的構造者,可以促進團聚體、微團聚體的增加,提高土壤有機碳的穩定性,從而實現固碳減排。它還能提高肥料利用率,從而減少氮肥、鉀肥、磷肥等肥料的投放量,減少投放就是減少污染,也就減少了對土壤和大氣的污染。”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李怡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