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政協委員建議鼓勵民營企業參與脫貧攻堅 既要輸血也要造血
摘要:在今年兩會上,“脫貧攻堅”就成了政協委員們熱議的話題。委員們一致認為,破解百姓不富難題需要轉變新理念,不能一味地“輸血”還要增強扶貧對象的“造血能力”,努力使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依靠産業加快實現脫貧致富。精準扶貧與傳統村落保護結合 打造地域特色新農村
脫貧攻堅是陜西“十三五”期間的“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如何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實現貧困人口持續增收致富?在今年兩會上,“脫貧攻堅”就成了政協委員們熱議的話題。委員們一致認為,破解百姓不富難題需要轉變新理念,不能一味地“輸血”還要增強扶貧對象的“造血能力”,努力使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依靠産業加快實現脫貧致富。
精準扶貧與傳統村落保護結合 打造地域特色新農村
“精準扶貧應該重視城鎮化進程中的文化發展問題,重視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討論會上,省政協委員王珠珠認為,解決傳承與發展最好的辦法就是將扶貧工程與文化保護結合起來,運用“文化造城”的理念,讓具有傳統文化風貌的村鎮成為村民致富的家園。
“在精準扶貧的攻堅戰中,高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來推動國家發展戰略的實施,教育扶貧就是以提高人民群眾基本文化素質和勞動者技術技能為重點,推進教育強民、技能富民和就業安民戰略。”
她建議,政府應把教育扶貧納入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總體規劃,加大教育扶貧工程的實施力度,認真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並組織高校研發團隊積極打造具有地域特徵的文創産品。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新農村,將精準扶貧與傳統文化保護相結合,一方面解決“脫貧攻堅”,另一方面又可以修復鄉村文化生態系統、激發鄉村文化發展活力。
鼓勵民營企業參與脫貧攻堅 在“産業精準”上下功夫
省政協委員張紅晨建議,要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實現貧困人口持續增收致富,還要在“産業精準”上狠下功夫,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做到脫貧攻堅有的放矢、精準到位。
“首先要轉變觀念,科學編制發展規劃,精確定位産業發展方向,編制務實管用的産業規劃;其次是精準施策,推動産業精準扶貧。通過“村組建基地、園區建車間、社區建網點、物流來配送”模式,實現種産銷運全鏈整合,不斷提高産品附加值。”張紅晨説。
她還説,可以出臺明確的民營企業參與脫貧攻堅鼓勵政策,採取“典型引路、以點帶面”的辦法,培育壯大貧困地區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各類涉農項目優先向貧困地區安排。同時,發揮金融扶貧在脫貧攻堅特別是産業扶貧中的支撐作用,定點投向貧困地區和産業。
推動陜南集中連片特困區扶貧攻堅 實現陜西全面脫貧
當前,扶貧攻堅是全國上下的重點工作,隨著工作不斷推進,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期。陜南是陜西扶貧攻堅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漢中、安康和商洛三市,山大溝深,是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的特困地區。省政協委員陳玉玲提出,推動陜南扶貧攻堅,實現陜西全面脫貧。
她建議,繼續加大對陜南貧困地區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建設的支援力度,抓好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全力推進整村脫貧。各級政府要為貧困群眾發展種養業提供多元化、差異化的特惠保險産品和服務,增強扶貧對象的“造血能力”。在紮實落實年度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項目計劃的同時,應把幫扶資金和項目重點向貧困村、貧困群眾傾斜,努力實現貧困村整體脫貧與貧困戶脫貧致富協同推進。
同時,建議建立東西部脫貧攻堅合作協調機制,定期通報制度和互訪制度,讓援建單位能更好地了解陜西優勢,建立起社會力量與包扶縣、村的資金、項目、人員對接“直通車”,齊心協力助推脫貧攻堅工作。(記者 陳燕 余誠忠)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李怡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