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陜西”咋打造?
——陜西對外開放調查
摘要:近年來陜西對外直接投資增長十分迅速,與中亞等國的貿易往來也尤為頻繁。一個嶄新的“海外陜西”,正沿著“一帶一路”不斷壯大。
昨天,省長胡和平在陜西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進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設立産業海外發展基金,支援100戶優勢企業參與國際産能和現代農業合作,加快建設3個設立在國外的經貿合作園區。
這一消息振奮人心。事實上,近年來陜西對外直接投資增長十分迅速,與中亞等國的貿易往來也尤為頻繁。從裝備製造到礦産資源開發,從建材業到農業,可以看到,作為典型的內陸省份,陜西區域內借“一帶一路”出海投資的企業明顯增多,投資規模亦不斷擴大。
一個嶄新的“海外陜西”,正沿著“一帶一路”不斷壯大。
1 “海外陜西”靠重大項目
隨著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中亞一些國家不斷改善的投資環境,吸引了眾多企業到當地進行資本和技術投資。除了石油和天然氣傳統領域以外,越來越多的國際投資者進入了農業、建設、物流和採礦業,而陜西的投資者也站在了這一浪潮的最前沿。
吉爾吉斯斯坦中大石油公司是該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加工企業,也是最大的中資企業,佔地面積約350公頃,被當地人稱為“中大”。而它的建設者正是陜西省屬特大型能源化工企業——陜西煤業化工集團。
“項目的主要設備和材料都來自中國,通過‘長安號’國際貨運班列,十天時間就能從西安運到廠區。”中亞能源有限責任公司綜合部經理王九龍説,我國的“催裂化裝置”進一步提高了成品油出油率,高於俄羅斯、哈薩克等國約30%,這也是未來發展的“支柱”。
據介紹,中大項目建設期間,先後有四任吉國總理到現場視察,政府相關部門的多位部長、副部長更是多次到現場檢查,協調解決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該項目于2013年12月底基本建成,設計年加工原油80萬噸,加工外購重油20萬噸,總加工能力100萬噸,年銷售8億美元。經過兩年多的試運作,這裡所有的煉油裝置都已經實現安全平穩生産,成品油的生産能力每月可以穩定在3萬噸以上,這樣的生産規模佔到吉爾吉斯斯坦全國20%以上的市場份額。
陜煤化集團中大中國石油公司總裁虞尚林説:“充分發揮中大石油在中亞地區的支點作用,積極開拓市場,做好本土化工作,歸根結底一句話,我們要把中大公司打造成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典範企業。”
前身為西安市群眾麵粉廠的愛菊集團,同樣在農業國際合作領域打出了“海外陜西”的金字招牌。據了解,其在哈薩克投資的中哈愛菊農産品加工園區一期工程已于近日建設完成並順利投産。該項目一期主要為油脂加工廠,將用哈薩克當地的優質原材料加工生産食用油,年處理菜籽30萬噸,産油脂16萬噸。這些油脂將持續通過中歐班列“長安號”運回西安,讓西安市民吃到原汁原味的非轉基因哈薩克優質糧油。
據愛菊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哈薩克耕地面積超過2000萬公頃,糧食産量1800萬噸左右,農業生産能力可滿足10億人所需。愛菊集團的在哈項目,將實現糧油原料國外種植、國外初加工、國內精深加工銷售的“種植——加工——銷售”全産業鏈運作模式,為打造“海外陜西”拓展空間、樹立標桿,為西安建設一個安全可靠、品質優良的海外糧倉。
據了解,截至2017年1月4日,愛菊已經累計完成對哈投資1.5億元,在哈項目已經生産了1000噸初級油産品,後續這些産品將按照該公司在哈生産的統一安排,利用“長安號”運回西安,通過精煉、灌裝後投放市場。
2 ”海外陜西”靠優勢企業
陜西企業走出去整體水準與北上廣深等地相比較弱,但投資方式卻呈現出多樣化,並購、出口、承包以及能源投資等多種方式並行,呈現出投資方式多元化的特點。陜西企業開展海外工程項目的競爭力很高,受“一帶一路”和自貿區建設的政策利好因素以及宏觀環境的迫切需要,結構調整、技術輸出和産能合作成為陜西企業“走出去”的核心驅動力。
延長石油集團自2008年開始“走出去”開展海外油氣投資,經過幾年積累,分別實施了馬達加斯加勘探項目、泰國天然氣勘探開發等項目。
陜煤化集團目前在吉爾吉斯斯坦、阿根廷和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開展石油煉化等項目。
已有多年開拓國際市場成功經驗的法士特集團,制勝的法寶除了不斷研發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産品外,還非常注重銷售和服務環節,力求以差異化的行銷策略贏得客戶的信賴。
2016年8月,中國西電集團與亞美尼亞國家高壓電網公司就“亞美尼亞電力供電可靠性電網升級改造”epc(工程總承包)項目簽約。該項目為亞美尼亞世界銀行貸款電網改造項目。在該項目的招標中,中國西電中標兩個變電站epc改造項目,合同總金額約1500萬美元。該項目是中國西電在亞美尼亞首次中標,也是中國西電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取得的又一新突破。
此外,陜西有色集團印尼200萬噸氧化鋁項目、陜鼓集團捷克海外研發中心項目、延長集團吉爾吉斯斯坦石油勘探項目等3個重點項目建設徵地、融資等籌備工作也在有序推進中。
“科技創新正在成為陜西企業‘走出去’的一個重要方向。”陜西省社科院專家唐震認為,中亞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與陜西企業的資金、技術正在形成優勢互補。陜西科技資源豐富,科研投入、技術交易額均居中國前列。隨著“一帶一路”政策持續推進,陜西在裝備製造、能源化工、現代農業等領域的科技優勢凸顯,引得中亞各國拋來“橄欖枝”。
在吉爾吉斯斯坦國家中心實驗室升級改造項目中,吉方考察了解到陜西地礦總公司先進的勘探技術,主動提出進行實驗室合作改造。此外,陜煤化工、延長石油、陜西重汽等重點企業也憑藉技術優勢,紛紛在中亞國家投資設廠。
作為傳統農業大省,陜西農業企業也通過科技創新佈局中亞。依靠楊淩“農科城”,陜西在乾旱、半乾旱地區現代農業方面優勢明顯。
唐震表示,境外産業園區既是境內企業技術與資本的輸出窗口,也是吸納境外技術與資源的窗口,具有雙向交流作用。他認為,未來陜西企業的出口産品須向深加工轉移,不斷增加附加值,保持核心競爭力,同時還應提高技術與人才的輸出水準。
3 “海外陜西”靠産業基金
“一帶一路”戰略,為陜西與國內各個板塊、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産能合作創造了可能。“十三五”期間,陜西立足“一帶一路”戰略提出“內引外聯、東進西拓、南下北上”的對外開放思路:向東,深化和南韓的合作;向西,主要是針對中亞,突出在能源資源、裝備製造和現代農業以及人才教育等方面加強合作,最終連接歐洲;向南,繼續深化與港澳臺的經貿往來和合作,同時加強與東盟國家的交流;向北,與蒙古和俄羅斯進一步深化合作。
去年,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獲批。作為西北地區唯一獲批的省份,陜西自貿區被賦予的戰略定位是探索內陸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推動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實施,提出創新舉措,探索創新路徑。目標是:經過3-5年的改革試驗,建成具有國際水準,投資貿易便利、高端産業聚集、金融服務完善,人文交流深入、監管高效便捷、法制環境規範的自由貿易試驗區。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在不斷拓展海外陜西版圖的過程中,企業們對外投資面臨的最大困難是融資。有數據顯示,目前中國企業境外投資90%的資金都是由境內金融機構提供,國外融資渠道十分有限。
為了破解融資難題,延長石油在資本運作上下工夫,著力打造海外投融資平臺。“考慮到海外投資的特殊性和融資成本,我們選擇香港和美國資本市場作為切入口,經過幾年努力,海外投融資平臺基本形成。”延長石油集團負責人表示。
五年間,延長石油通過協議收購、定向增發和債轉股等方式,完成了對具有油氣經營資質、且擁有馬達加斯加2個油氣勘探區塊勘探權的香港上市公司延長石油國際的絕對控股權,籌集資金主要用於並購加拿大諾瓦斯油氣公司以及實施馬達加斯加油氣勘探工作等領域。此外,延長石油還成立了延長KKR基金,增加延長石油海外投資的資金儲備。
按照以往的經驗,在國內建設經濟特區,一般是按照土地規劃—銀行貸款—招商引資的模式來運作,但是這樣的模式卻難以適用走出去的民營企業。中柬金邊經濟特區主席、西安高山流水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彥平算了一筆賬,“在國內建設經濟特區,一般一平方公里需要4億人民幣,這樣我們在柬埔寨的25平方公里土地,按照每平方公里5億元計算,總共需要125億元。”125億元對於民營企業來説幾乎是天文數字。
“我們希望國家把走出去的企業列入國家本身的規劃範圍之內,打通金融橋梁。”徐彥平説,“國內模式是政府把開發區做好,然後招商引資。民營企業很難做好開發區,其中金融是難題。”他建議,“中國資本與産業應該同時出去,從過去的産業資本開發區模式轉變為金融資本開發模式,這樣才符合園區開發的本質。如果沒有金融支援,肯定沒法開發。所以走出去的企業必須回到國內與金融資本對接,從産業資本的思維向金融資本的思維轉變。”
正是基於這樣的需求,徐彥平説,“中國的企業應該立體式走出去,金融、基礎設施、法律、政策層面等都走出去。特別是金融保障領域,希望國家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保障金融支援。”
據了解,我省將設立“海外陜西”産業基金,重點支援100戶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出口企業,推動汽車、裝備製造、新材料等出口。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李丹
(原標題:“海外陜西”咋打造?——陜西對外開放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