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流合作

以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摘要:綠色發展,是黨中央立足基本國情和“十三五”規劃目標,審慎把握生態文明建設新的階段性特徵,對發展理念的時代性探索,不僅清晰描繪了發展的生態底色,同時也指明瞭面向“十三五”目標加強生態治理、增強民生福祉的新路徑,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

 

t012f7d6c5c0c3e5a00

綠色發展,是黨中央立足基本國情和“十三五”規劃目標,審慎把握生態文明建設新的階段性特徵,對發展理念的時代性探索,不僅清晰描繪了發展的生態底色,同時也指明瞭面向“十三五”目標加強生態治理、增強民生福祉的新路徑,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

  一、綠色發展契合了生態治理的現實訴求

  提出綠色發展是為了應對近年來我國發展所面臨的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嚴峻的生態形勢,是在問題導向下對發展理念的創新。推進綠色發展,有利於更好應對資源環境約束挑戰,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服務全球生態安全。

  1.綠色發展是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積極回應,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在於“全面”,需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協同發力,以更好滿足人的各種方面需求。近年來,人民群眾的需求呈現形式日趨多樣、水準不斷提高的特點,從追求物質生活到追求精神生活,從關心物質文明建設到關注生態文明建設,從關心經濟建設到關心政治建設,從關心人與社會發展到關心人、社會與自然協調發展。人們對生存環境的要求顯著提高,生態環境品質在人民群眾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目前,我們已經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發展動力、發展結構、發展條件、發展環境都發生了深刻變化,資源環境承載逼近極限,已經構成制約發展的最大瓶頸。增強生態治理能力,提升生態治理水準,推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必須得到解決的重大時代課題。黨中央審時度勢提出綠色發展理念,就是要破解綠色發展難題、厚植綠色發展優勢、增強綠色發展動力,增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態底色。

  2.綠色發展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舉措,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建設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長遠大計。建設美麗中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應有之義,是新時期黨執政興國的重大責任和使命。在人與自然和諧視閾下,綠色發展理念提出加快主體功能區建設、推動綠色低碳迴圈發展、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築牢生態安全屏障等舉措,充分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攻方向和精準著力點,目的是要打造科學合理的發展佈局、構建系統完備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立綠色低碳的産業體系、培育綠色節約的生活方式,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地實施、有序推進、同向驅動,補齊生態短板,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使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更多成果和更大進展,由藍圖變為現實。

  3.綠色發展有助於構建全球生態新秩序,更好服務全球生態安全。近年來,生態問題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應對氣候變化、全球生態治理、共建共用人類共有綠色家園已成為各國的統一行動,綠色發展逐漸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新世紀以來,各個國家更加積極追求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迴圈經濟蓬勃發展。尤其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發達國家為儘快提振經濟,紛紛將綠色確立為本國經濟未來發展的主色調,加緊戰略規劃、加大資金支援、加強制度保障,加快發展綠色經濟。美國將綠色轉型上升為國家戰略,瞄準高端製造、資訊技術、低碳經濟,發揮技術優勢謀劃新的經濟增長點;日本推出綠色發展戰略總體規劃;歐盟加快建立節能型、環保型、綠色型、創新型經濟,並積極出口綠色技術,旨在搶佔未來經濟競爭的制高點。同時,也有一些國家為了維持競爭優勢,試圖增設和提高綠色壁壘,為全球生態安全增添了不穩定因素。我國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必須主動適應這一趨勢,積極參與全球生態治理實踐,走綠色發展道路。堅持綠色發展,將有助於促進我國開展生態綠色外交和綠色國際合作,推進全球生態秩序和生態規則的變革與重構,促使全球綠色發展格局形成,提升全球生態安全水準,更好地為我國推進綠色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二、綠色發展創新了生態治理機制

  綠色發展理念在多個方面創新了生態治理的體制機制,這些制度創新將有助於進一步促使我國完善生態治理體系、改進生態治理方式、提升生態治理水準。

  1.綠色發展理念創新了生態治理協同機制。多年來,由於缺乏綜合性的法律法規,沒有統一的規劃及佈局,不同地方在生態治理上各自為政、標準不一,各個地方只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負責,導致地區生態治理出現“九龍治水”、“治而不愈”的問題。就同一地方而言,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對資源的需求、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加之土地、水利、環保等多個部門工作欠缺銜接性和協調性,致使地方産業發展、城市建設的無限需求與資源環境的有限供給之間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不斷重蹈“一邊投鉅資、下大力搞治理,一邊無序開發、造成破壞”的覆轍。綠色發展理念提出要使各地區依據主體功能定位發展,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進“多規合一”;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調節城市規模,依託山水地貌優化城市形態和功能,實行綠色規劃、設計、施工標準;要以水定産、以水定城;探索建立跨地區環保機構,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實時線上環境監控系統。這些是對生態治理地區、區域、部門協同機制的創新,將更加有效解決一些地方在生態治理中遇到的問題。

  2.綠色發展理念創新了生態治理市場運作機制。長期以來,我國生態治理遵循政府主導的單一推進機制,政府對各種資源要素的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組織制定和實施生態治理政策計劃,負責生態治理投資和監管。應該承認,這一機制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發展階段是可行的、有效的。但隨著生態治理進入深水區、生態治理難度顯著加大,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已不能有效推動生態治理事業的發展,生態治理效率低下與公眾對生態治理要求失衡的問題逐漸顯現。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政府對資源要素配置效率不夠高、生態治理的投資有限。

  生態治理,看似是資源環境問題,其背後實質也是經濟問題,既應該發揮政府的作用,也要借助市場的力量,發揮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資源配置和聚集生態治理資本上的優勢,驅動綠色産業、發展綠色經濟。綠色發展理念提出要有序開放開採權,改革能源使用機制,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機制,建立健全資源使用權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製度,培育和發展交易市場,構建投融資機制,發展綠色金融,設立綠色發展基金,將有助於構建和完善生態治理的市場機制,拓寬生態問題解決及生態事業發展的渠道,有效補充政府主導機制的短板和不足。

  3.綠色發展理念創新了生態治理考核評價機制。綠色發展理念提出要對領導幹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從現實來看,將有助於揭示和反映領導幹部任職期內自然資源資産是否有序開發、節約集約利用,是否存在嚴重損失浪費、重大生態破壞的污染環境等問題;領導幹部在自然資源資産開發利用、生態治理資金籌集及使用、重大建設項目實施過程中是否存在違規違紀問題。從長遠來看,將促使領導幹部在任期間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嚴守生態紅線,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推動領導幹部守法、守紀、守規、盡責,切實履行自然資源資産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促進自然資源資産節約集約利用和生態環境安全,更加積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三、在綠色發展中推進生態治理增進民生福祉

  綠色發展理念將保護和生態治理納入到發展體系,明確了“十三五”時期發展的生態導向。接下來,應使理念意義上的綠色發展付諸實踐、真正接地氣,在綠色發展中加強生態治理,更好地維護人民生態權益,增進人民福祉。

  1.營造綠色發展氛圍,促進生態參與,優化生態治理格局。首先,要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加強生態治理頂層設計,深化生態治理體制機制改革,構建和完善以産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系統完整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規體系;劃定生態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推進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構建能源安全體系,大力支援綠色産業發展。

  其次,媒體應加大對違背綠色發展理念企業、公眾道德失范行為的監督曝光,同時,對遵循綠色發展理念的先進行為加大宣傳力度,樹立綠色發展典範。

  再次,企業、公民、民間環保組織等,應利用政府搭建的平臺建言獻策,形成加強和改進生態治理的建設性意見和建議。通過以上努力,形成政府引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生態治理格局,構建高水準、全覆蓋、管理科學、運轉有效的生態治理體系。

  2.發展綠色經濟,培育綠色發展新業態,增強生態産品供給效率。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優質的生態産品,既是綠色發展理念的應有之義,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旋律。綠色富國、綠色惠民必須借助綠色産業、綠色經濟才能實現。人民所需要的生態産品,可分為必需型和一般型兩類:必需型生態産品,就是指潔凈的空氣、乾淨的水、無公害的食品,這些是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福祉,是老百姓健康生活的保證、幸福生活的前提。提供必需型生態産品,有賴於對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綜合治理,有賴於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踐行。一般型生態産品的供給,需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改革,發展綠色經濟。政府要從財政、稅收等方面加大對綠色發展新業態的扶持力度。積極引導傳統産業跳出産業局限和壁壘,順應快速發展的産業技術革命趨勢,依靠綠色技術主動升級改造,推動行業、産業實現綠色清潔生産。將基於大數據的網際網路+、物聯網、雲計算等新興網際網路技術與傳統産業緊密結合,建立綠色産業大數據庫、綠色産業智庫,發展綠色金融,打造綠色低碳迴圈産業體系和智慧消費體系,引導綠色生産、綠色流通、綠色貿易、綠色消費發展。

  3.參與全球生態治理實踐,加強全球生態治理合作,創設綠色發展國際環境。一是從全球和戰略的高度,從我國發展實際出發,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參與全球生態治理,承擔節能減排的國家責任,作出生態治理國家自主貢獻。

  二是積極參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談判,加強與國際綠色經濟協會、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等機構或組織在全球生態治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動創新全球和國家層面的生態治理體制和機制,構建和完善公平合理的國際生態治理規則、形成合作共贏的全球生態治理體系,共同打造綠色發展命運共同體。

  三是著力搭建地區性、全球性生態治理互動平臺,開展科學技術交流、政策對話和項目實施等領域的國際合作,合理引進發達國家綠色技術裝備和服務模式,借鑒其在綠色産業設計、運營、管理等方面的先進經驗,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經濟,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綠色産業鏈、價值鏈,在綠色發展的國際環境下全面提升綠色發展能力。

  綠色發展所追求的不是經濟社會單向度的發展,而是人、自然生態、經濟社會的協同發展。推進綠色發展,提升生態治理能力,必須毫不動搖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定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著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新時代!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李怡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