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流合作

既考慮市場又照顧農民 中國推進農村資産改革

農業部長韓長賦指出,大量的集體資産,如果不盤活整合,就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如果不儘早確權到戶,就存在流失或者被侵佔的危險。

為盤活農村經濟和提高農民收入,中國正在推動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受訪學者分析,政府為市場進入農村提供政策輔助是好事,但也存在農民傷害市場和市場傷害農民的風險。

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上月26日發佈《關於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中國農業部長韓長賦昨天在國新辦記者會上介紹,這是繼三權分置之後,另一項重要的農村經濟制度創新,目標是逐步構建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既要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又要維護農民的權利。

韓長賦直言:“大量的集體資産,如果不盤活整合,就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如果不儘早確權到戶,就存在流失或者被侵佔的危險。”

他表示,改革能取得三方面的好處: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活力、增加農民的財産性收入,以及通過發展農民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完善現代農業的經營體系。

資源性資産近6000億元

中國有三種農村資産,即土地等資源性資産,用於經營農業的廠房、工具等經營性資産,以及用於公共服務的教育、科技等非經營性資産。據統計,中國目前有土地等資源性資産66.9億畝,各類賬面資産2.86萬億元人民幣(5964億新元)。

改革的首要工作是確定農村集體成員和農村集體資産總量。根據《意見》,中國要在三年內對各類農村資産進行全面清産核資,明確集體資産所有權,強化農村集體資産財務管理;也要在五年內將經營性資産以股份或份額形式量化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讓農民能按照股份享受集體資産收益。

受訪學者指出,中國城鄉收入差距巨大的原因之一,是農民無法像市民那樣從近年火爆的房地産市場中累積財富,而造成農村集體資産難以平等進入市場的是中國農村長期存在的産權不清、權責不明等問題。

中國農業競爭力和收益低迷,農民難以單靠農業維持生計,只好進城打工,以致土地荒廢,而這使到中國農業發展進一步空心化。

在改革中切實保護婦女合法權益

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表示,在農村的改革實踐中,一些地方確實存在多數人侵犯少數人利益的問題。為了防止這樣的情況出現,這次文件特別提出,成員身份確認既要得到多數人認可,又要防止多數人侵犯少數人權益,並且特別提出要注意切實保護婦女的合法權益。

實際上,這些年中央對此高度重視,在土地的問題上已經有明確的政策規定,在法律規定上也有明確要求。

實踐中,不少地方都採取措施來防止婦女的權益受到侵犯。比如,在近期開展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過程中,為了保證婦女的土地承包權益,明確在登記的時候,要體現共有人,也就是説,婦女在財産權益的名單上要有記載,要得到落實。同樣,進行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確定經營性資産股份收益的時候,也強調以戶為單位來確定,這樣有利於更好地保護婦女的權益。實踐中,基層都在積極探索,不斷尋找解決辦法。

學者:

可能傷到市場或傷到農民

關注中國農業發展的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副研究員張宏洲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説:“改革如果成功,農民可以把土地轉為現金,便能有收入進城買房,推動城鎮化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毛壽龍教授也認為讓市場進入農村是好事。不過他也擔心,政策可能會導致農民傷害到市場,或市場傷害到農民。

毛壽龍指出,中國實施農村改革30多年來,市場已通過不同途徑租賃不少農村資産,如果確權的過程現在把産權還原給農民,這將損壞農村已然形成的市場秩序,還可能引起對立和衝突。

他也擔心,農民的集體産權被市場股權化後,必然面臨交易有賺有賠的風險,可是土地是農民的最後一道社會保障防線,農民沒有承擔風險的能力,一被市場淘汰就會陷入貧困。

他説:“上世紀80年代北京的房子很便宜,你當時如果賣了房現在就買不回來了。現在的農村資産市場就和80年代的北京房地産市場一樣,30年後,如果農村資産漲到天價了,農民可能一分錢都拿不到。”

來源:聯合早報  責任編輯:尚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