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叫小豬喝下飲料,打了個嗝。這個動作,模倣的是大汶口文化時期的酒器‘紅陶獸形壺’,現藏于山東博物館。”不久前,一位知名動畫博主製作的“會動的博物館顯眼包”視頻火了。許多網友循著視頻“打卡”博物館,在暑期掀起“文博熱”。
當傳統走進現代,很多“藏在深閨”的國家寶藏變身可愛靈動的表情包、文創産品,越來越被人們所熟知喜愛。在山東,齊風魯韻的浩蕩悠長,正通過一項項固本培元、守正創新的具體措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加貼近群眾、滋養人心,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鑒往知來,讓文脈在身邊賡續
今年6月,山東大學與法國國家圖書館達成共識:由法國國家圖書館提供伯希和A藏B藏全部藏書以及伯希和沙畹金石拓片特藏,雙方合璧工程合作取得新進展。
將境外所藏中華古文獻的全部情況調研摸清,進而對中國大陸缺藏的品種和版本進行複製、出版、整理和綜合性研究,並建設數據庫,更好地服務社會——這項讓古籍“回家”的“全球漢籍合璧工程”,已進行了6年。
“我們對歷史的認識,往往是從那個時代的典籍和版本入手的。”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古典文獻研究所所長王承略告訴記者,目前,合璧工程調查了境外1988個藏書機構,初步了解約135萬部境外中華古籍的情況,正開展其中554家藏書機構所藏漢籍的實地目驗編目工作。
摸清文化家底,梳理傳承脈絡。山東深入實施“山東文脈”工程,統籌推進文化典籍系統整理、時代價值研究闡發。首次對齊文化文獻進行全面系統整理的重大文化工程《齊典》編纂工作,於今年3月正式啟動。出版發行1816冊的中華儒學經典著作整合《儒典》,實施編纂約13億字的大型文獻《齊魯文庫》。
把文化遺産守護好,讓歷史文脈傳下去。山東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山東課題研究,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6項、累計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5項。
山東省與教育部共建尼山世界儒學中心,掛牌成立4個海外分中心,出版尼山文庫、尼山叢書,組織實施“尼山學者”計劃、“青年漢學家培養計劃”,與全國16所高校合辦中華文化研究生院,培育儒學研究闡釋後備人才。
今年5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少兒繪本大系》出版發行,各地廣泛開展師幼共讀、親子共讀等活動;尼山世界文明論壇融合展示體驗、交流研討等功能,助推文化“兩創”破圈出海;“國學小名士”“齊魯文化大會”“黃河文化大會”“中國禮 中國樂”等一大批文化原創節目熱播,讓優秀傳統文化澎湃起大流量。
浸潤生活,讓美德在身邊弘揚
“六一”國際兒童節前,桓臺縣果裏鎮樓裏村要對兒童廣場進行翻新。村黨支部書記段立剛在微信群裏招募志願者,馬上就有40多位村民報名。
進行志願服務兩小時可獲得一分美德積分,可抵五元錢,能在村超市進行等值消費。年底村裏評選先進,積分還可以“加成”。段立剛介紹,過去要花錢雇人幹的活兒,現在大家都搶著幹、排隊幹。
小積分之所以帶來大變化,段立剛認為原因在於這種機制很好地把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融入了鄉村治理的現代手段中。
推動傳統美德融入日常,山東不斷創新。推進全環境立德樹人,在大中小學開設“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統籌推進美德山東和信用山東建設,倡樹美德健康新生活,“信用貸”“信易行”“信易購”等美德應用場景推陳出新,美德踐行蔚然成風。
7月8日,威海市環翠區羊亭鎮新陽社區的孩子們迎來了暑期公益課堂。孩子們將在山東交通學院志願者的帶領下,學習生態保護和安全防護知識、親手種植蘑菇、體驗非遺製作。近日,山東多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開展“家門口的託管”志願服務,在孩子們心中種下美德的“種子”。
倡樹孝老愛親、助人為樂等傳統美德,全省共有2460多萬名志願者參與到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中來,精準對接群眾需求,引領文明新風尚。去年我省開展的有關專題調研和問卷調查顯示,99%的群眾認為倡樹美德健康新生活很有必要,91%以上的群眾參加過相關活動。
融合創新,讓動能在身邊澎湃
在今年發佈的“中博熱搜榜”中,青州博物館脫穎而出,位列“百強熱門博物館區縣館”第9名、“百強熱門博物館新開館”第15名。
青州博物館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唯一的縣級綜合性博物館,館藏珍品6萬多件,其中,明萬曆二十六年趙秉忠殿試卷、東漢“宜子孫”玉璧和龍興寺造像這三大“鎮館之寶”久負盛名。副館長楊華勝告訴記者,博物館新館每天早上9點開館,暑假期間,不到8點就有遊客來排隊。
火爆引流又能“留客”的背後,是數字技術賦能文旅産業帶來的疊加效應。青州博物館創新打造了“殿試狀元卷”數字互動屏,設置了模擬古代考試內容的答題環節,讓遊客“穿越”歷史進行答題。
暑假期間,“博物館熱”持續引爆文旅市場。山東多地博物館開展數字化保護、研究和展示,以更青春、時尚的姿態,與市民遊客“對話”,豐富其旅遊體驗。
博物館、非遺工坊、各級手造展示體驗中心、高速服務站、電影院裏,豐富多彩的文創産品、“山東手造”令人愛不釋手。省文旅廳有關負責人介紹,我省發揮非遺大省優勢,創新實施“山東手造”工程,各類手造企業和經營業戶發展到120多萬家、年産值1600多億元。2023年山東規模以上“手造”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449.1億元。
在紅嫂家鄉沂南縣,當地群眾表演的《婦救會》《識字班》《北海銀行在沂蒙》等“小戲小劇”,在石板小院裏上演,讓人們在生活化的場景中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沂南縣文旅局局長董守勝介紹,“小戲小劇”已演出6400余場次,吸引遊客35萬餘人次。
從熱血的“村BA”到熱鬧的“村晚”,從生活氣息滿滿的黃河大集到熱熱鬧鬧的鄉村文化旅遊節,從“單打獨鬥”的景點景區到穿珠成鏈、協同發展的“四廊一線”文化體驗廊道……行走在齊魯大地,文旅深度融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記者 趙琳 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