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聚焦“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主題,與會學者通過主旨演講、分議題對話會、高端訪談以及平行論壇等形式,進行了深入研討。7月11日,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院長舒大剛代表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學術委員會,對本屆論壇的學術研討情況作總結。本屆論壇研討主要集中在以下六個方面:
關於全球挑戰下的文明交流互鑒。與會學者認為,人類各種文明都是各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凝結的寶貴智慧,都對本地域、本民族的發展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都有其存在發展的權利和空間,沒有高低優劣之分,人類社會正是在文明的學習借鑒中發展進步的。面對當今人類面臨的諸多難題和挑戰,人類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不同文明應順應世界大勢,進一步加強交流互鑒,尋求人類共識,凝聚不同智慧,為解決當今難題、應對全球挑戰建立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礎。不同文明間進行交流互鑒,必須要在相互尊重、承認差異的前提下進行,本著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精神,以取長補短的心態對待他國文明成果,營造多元多向的文明交流環境。
關於“軸心時代”文明與當代社會。與會學者談到,西元前8世紀到2世紀,是人類漫長歷史中一個極其重要的轉折時期,大師輩出、學派蜂起,産生了一大批思想巨人、聖哲和偉大作品,在中國出現了孔子、老子、墨子等,在印度産生了《奧義書》和佛陀,在巴勒斯坦出現了以利亞、以賽亞、耶利米,在希臘則出現了荷馬、柏拉圖、阿基米德。他們的偉大思想催生育成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思想文化,成就了萬紫千紅的人類文明百花園,為後人留下了永恒的精神財富。當今社會在加速走向資訊化、智慧化、數字化的同時,也面臨著威脅人類文明的全球性挑戰。如何應對這一挑戰,需要借鑒歷史上“軸心時代”文明留給我們的寶貴思想資源,以開放包容、胸懷天下的思想格局,同命同運、共存共榮的心態,通過平等協商,化解矛盾與衝突、消弭隔閡與誤解,凝聚人類集體智慧,共同走向人類文明的新時代。
關於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與會學者認為,現代化是一種以先進技術為支撐、以人文思想為導向的新型社會發展模式,是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必然追求的一場深遠社會變革。現代化並不等於西方化,西方現代化只是人類社會走向現代化的路徑之一,而通向現代化社會的道路應該也必然是多樣態、多版本的,究竟採用什麼樣的現代化道路與範式,只能由本國人民根據自身國情來選擇和決定。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人民群眾的利益是現代化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中國式現代化既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滋養的推陳出新,也是對西方現代化有益經驗的辨析吸收,其蘊含的獨特歷史觀、價值觀、文明觀、生態觀、民主觀及其偉大實踐,不僅具有世界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具有中國特色的鮮明標識,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體現了獨特的中國智慧。
關於現代化進程中的文明傳承和創新。與會學者認為,現代化作為每個國家的必由之路,其發展邏輯既需要遵循一般建設規律,更需要有內生的深厚思想文化根基,而傳承創新好本國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賦予傳統文化以現代特質,則是保障現代化發展進程有堅韌內生動力的必然選擇。文明只有在不斷轉化創新中才能保持活力,而更加開放的心態、更加創新的精神,是促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表達的前提條件。在現代化進程中,既要保持本國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要注意學習借鑒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在博採眾長的基礎上推動本民族文明傳統在現代社會綻放新的光彩。學者談到,就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文明的關係而言,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為中國式現代化孕育出內生性文化要素,賦予中國式現代化鮮明的民族特色與文化根脈。中華民族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必須繼續深化對中華文明的認識,挖掘其內在價值,吸取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延續中華文明基因,用中華文明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提供思想文化支撐。
關於賡續傳統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過程中形成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邏輯,表明瞭中華民族的文明追求和文明發展目標,是蘊含中國共産黨根本價值立場、傳承中華文明突出特性、體現中華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適應時代發展潮流和文明發展趨勢的全新文明形態。與會學者講到,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最大優勢,賡續和創新民族文明傳統,既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發展壯大得天獨厚的條件,也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代使命。通過繼承弘揚和轉化創新,使中華文明保持原有突出特性的同時,賦予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生機與活力,促進中華民族的現代性轉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文明基礎,為人類文明發展提供新的選擇。
關於人工智慧與人類文明。與會學者談到,隨著科技革命的飛速發展,人工智慧正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成為與土地、勞動、資本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新生産要素,給人類社會帶來各種便利,催生出智慧經濟、智慧生活、智慧治理等新的社會樣態。隨著人工智慧融入社會各方面,人工智慧具有自主意識的可能性引起科技界和社會學界的持續關注,未來人工智慧如何理性發展才能發揮其文明正價值並規避其負價值,學者認為,人工智慧未來的發展之路必須限制在人類第一存在的範圍之內,而不能突破人的主體性與社會性。確保人的主體性不被人所創造的智慧物所顛覆,必須構建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基本倫理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實現人類社會發展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而為全球人工智慧發展的倫理話語體系的建立、倫理思想基礎的確立提供時代坐標和建構依據。
除主論壇外,還舉辦了中意古典文明對話會、尼山儒學對話會、體育文化論壇、華僑華人論壇、中醫藥文化論壇、家庭文化研討會等平行論壇,深化和豐富了論壇主題。
□ 本報記者 趙琳 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