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郵箱
聯繫我們
招聘資訊 | 版權聲明 | 廣告合作 | 關於我們 |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531-88556595 | 網站無障礙
城市
濟南 青島 淄博 棗莊 東營 煙臺 濰坊 濟寧 泰安 威海 日照 臨沂 德州 聊城 濱州 菏澤
山東德州:科技賦能 激活發展第一動力
發佈時間:2024-06-05 09:27:47 | 來源:德州日報 | 作者:張志寧 王世林 | 責任編輯:闞金劍

位於樂陵市的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記者 劉振興 攝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強調,要著眼國家戰略需求,統籌推進傳統産業改造提升、新興産業培育壯大、未來産業超前佈局,全面釋放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效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

  我市以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為總抓手,從全市一盤棋的高度謀劃培育新質生産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打通堵點、接續中斷點,讓更多創新資源向新質生産力匯流。2023年,全市創新能力指數位列全國第75位,研發經費佔GDP的比重達到3%。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打造強企方陣

  一個動車螺旋減震彈簧擁有13項發明專利和28項實用新型專利。扭住創新不放鬆,山東智衡減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僅改變中國動車需要進口國外彈簧的局面,産品還出口法國、加拿大等10余個國家。

  科技創新是企業發展的生命線,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舉措。

  我市堅持以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重點,實施“揭榜挂帥”,每年遴選一批影響力大、帶動作用強、應用面廣的關鍵核心技術,定期向社會公開發佈,形成企業“出題”、政府“立題”、高校“解題”的産學研協同創新機制。2023年,10個市級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分別由山東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16家高校揭榜,涉及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2024年,又組織實施了24個項目面向全社會公開發榜,其中20個項目分別由同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16家高校院所揭榜。

  培育壯大科技企業群體,離不開高品質政策供給。我市出臺《關於進一步優化創新生態支援高水準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若干措施》,制定23項配套實施細則,打造“1+1+N”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搭建起科技創新制度的“四梁八柱”。2023年,在加快推進新時代科技強市建設、科技創新成果評定等方面出臺系列辦法措施,打造政策落實閉環。同時,改革項目立項方式,建立常態化申報機制。設立1000萬元市級研發計劃資金,對成果轉化、科技合作、臨床醫學等領域的科技項目,分類分批給予支援,帶動全社會加大研發投入。

  創新給力,在於科研支撐有力。我市以孵化載體增強企業創新動能,支援科技孵化載體多元化投入、企業化運作、專業化發展。

  2023年獲批2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7家省級眾創空間、1家省級加速器。目前,我市29家孵化載體入孵企業961家,擁有有效智慧財産權1700件。截至2023年底,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932家,實現2年倍增;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365家,同比增長41%。

  打破供需“藩籬”,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水準是一個地區科技實力的重要體現,但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首先要打通科技創新與企業需要之間的“藩籬”。我市各級相關部門以開放的心態與高校科研院所對接合作,搭建了靈活多樣的技術轉移轉化平臺,把創新的活力充分激發出來。

  我市積極構建全方位開放合作體系,積極融入服務重大戰略,通過舉辦中國複合材料行業發展大會、山東省裝備製造技術創新對接會等大型活動,不斷深化與高校院所的合作聯繫,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會同35家單位組建黃河流域中試基地聯盟和黃河科創聯盟中試專委會,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企業和市場需求為導向,架起科技成果産業化、商業化的橋梁,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的通道。

  鄰鳳築巢、異地聚才。為主動對接北京人才資源,我市探索“飛地”引才新模式,在海澱區掛牌成立德州(北京)協同創新中心,構建“精準對接—評審入駐—飛地孵化—德州落地”全流程閉環體系,“零距離”連結首都科創資源。中心運營以來,已吸引北京大學“超分辨顯微鏡”等34個項目入駐孵化,集聚200余名高層次人才。2023年全市共建設“人才飛地”10處。

  發揮制度優勢,加速轉化進程。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到走向市場要經過試驗、試點、推廣等程式,要讓科研成果快速轉化,必須集中力量、集中時間,選好點、布好局。我市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面持續加力,積極探索“1庫+2平臺+3主體”的德州路徑,即:建立1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庫;搭建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和技術轉移服務2個平臺;連結輸出方、輸入方、仲介方3個主體,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2023年引進科技成果90項,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63.13億元,較上年增長86.3%,實現歷史性突破。

  加速平臺建設,提升創新能級

  科技創新平臺是助力産業轉型升級、塑造高品質發展新動能的有力抓手,也是引育科技人才的強磁場。

  我市堅持以平臺建設為載體,加速集聚創新要素,實施科技創新平臺築基攻堅行動,出臺獎勵政策、搭建對接橋梁,推動企業高水準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完善實驗室建設體系,推動新型研發機構提質增效。2023年,中北大學德州産業技術研究院被確定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全市新建市級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各類科創平臺75家,市級創新創業共同體3家。

  借力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希森馬鈴薯産業集團選育出的耐中度鹽鹼馬鈴薯新品係“Z1281”,創造了馬鈴薯在中度鹽鹼地上的單産新紀錄,填補了在大田裏進行耐鹽鹼馬鈴薯品種選育和應用空白。今年4月,1.5萬粒太空馬鈴薯種子在烏蘭察布市商都縣進行試驗種植,經過“太空之旅”的馬鈴薯實生籽進入大田鑒定評價階段。

  新質生産力的核心是創新驅動,創新驅動的本質是人才驅動。只有培養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拔尖創新人才隊伍,才能在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中搶佔先機、把握主動權。

  我市實施科技人才賦能“十百千”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每年組織一批高層次人才赴10家科技領軍型企業、100家高新技術標桿型企業、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合作,幫助企業確定技術需求、開展科技攻關、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目前已引進24所高校院所的60名高層次人才到我市科技型企業擔任“科技副總”。2023年,1名專家獲“齊魯友誼獎”,2人入選國家級重點人才工程,10人入選省重點人才工程,4人入選“海外工程師”,4個項目入選省“外專雙百”項目,引進外國專家96人。

  □本報記者 張志寧 本報通訊員 王世林

熱點新聞
滾動
山東薛城:打造城鄉養老服務網 讓老人老有所養
京臺高速黃河特大橋正長高
農文旅融合發展,齊長城腳下這個村成打卡勝地
濟南:畝産收入最高能達萬元 養殖戶探索“鵝藕蝦混養”新模式
山東日照:農光互補綠富同興
德州夏津黃河故道椹果生態文化節開幕
濰坊市濰城區:打造“家門口的老年大學”
“德州標準”走向世界
德州:與時間賽跑 重點項目高效推進
山東濱州:暢通物流通道 助力區域經濟發展
德城:串珠成鏈繪就“兩河牽手”新畫卷
山東沾化:蝦苗培育忙
+更多
濟寧“智”造
濟寧“智”造
山東滕州:馬鈴薯收穫忙
山東滕州:馬鈴薯收穫忙
【于燕説電影】女性成長電影:苦難澆灌的墨西哥玫瑰弗裏達
【于燕説電影】女性成長電影:苦難澆灌的墨西哥玫瑰弗裏達
山東曹縣:“麥”向豐收繪“豐”景
山東曹縣:“麥”向豐收繪“豐”景
山東夏津:古桑林煥發新活力
山東夏津:古桑林煥發新活力
邂逅浪漫 愛上泉城 千架無人機“點亮”濟南夜空
邂逅浪漫 愛上泉城 千架無人機“點亮”濟南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