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屆中國·德州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頒獎儀式暨“京津冀高校院所、科創企業德州行”活動期間,我市舉行人才項目集中簽約儀式。 記者王志偉攝
12月12日,走進位於陵城經濟開發區的山東固立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先進生産工藝和高科技産品讓人大開眼界。“這是我國首條介孔微納新材料示範産業線,是我們與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東元合作引進的,專業從事介孔微納新材料的研發、製造、創新與應用服務,目前已與多家化粧品企業達成合作。”山東固立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朱立建説。
像趙東元院士一樣,目前有超過1200名來自京津等地的專家以假日專家、離崗創業等方式來德州創新創業。立足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區四基地”戰略定位,德州正成為越來越多高層次人才拓展事業新藍圖的沃土,人才總量接近100萬人,近5000人次入選市級以上重點人才工程;去年以來,全市申報入選國家重點人才工程20人,入選省泰山人才工程43人,新集聚大學生近7萬人。
“飛地”引才 探索“共用發展”新模式
在北京市中科院國科科儀控股有限公司院內,有一棟5500余平方米的5層辦公樓,這是德州(北京)協同創新中心,方圓3公里內匯集中科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太大學、中關村等20余家知名高校院所和眾多科技園區、新型研發機構。
為深入實施“人才興德”戰略,主動對接北京人才資源,創新實踐“研發在北京、智造在德州”運作模式,打造德州連接北京人才創新橋頭堡和資訊樞紐,助推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我市探索“飛地”引才新模式,德州(北京)協同創新中心於2022年4月啟動籌建、10月試運作、今年4月12日揭牌運營。“德州(北京)協同創新中心的成立,將更好借力北京創新要素、高端人才優勢,打開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新窗口’、探索京德科技人才雙向協同‘新模式’、搭建雙招雙引‘新平臺’。”德州市人才發展集團董事長郭強介紹,德州(北京)協同創新中心運營以來,已吸引北京大學“超分辨顯微鏡”等34個項目入駐孵化, (上接1版)集聚包括5位院士、15位教授、65名博士在內的200余名高層次人才;已在我市落地項目11個,總投資14.69億元、已到位資金9704萬元,全部達産後預計年産值29.8億元、利稅4.26億元。
伯楨生物類器官産業化基地項目就是採用人才“飛地”模式成功孵化的項目。該項目由國家優青、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類器官研究中心”主任趙冰領銜,核心團隊成員6人。今年1月簽約落地天衢新區,註冊成立山東柏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投資3億元,目前一期建設基本完成。
不僅在北京設立人才“飛地”,為充分吸納京津地區豐富的人才、科技資源,我市深入研究對標周邊城市人才政策,推出“人才強市23條”“産才融合17條”“大學生興德34條”和20多項配套細則,實行“一企一策”“政策漫遊”“最優加一點”,打造上不封頂的“無框”政策體系。市委明確“人才資金不設上限,人才工作沒有障礙”,市級人才專項資金實現翻番,市本級累計兌現落實人才獎補資金超過8億元。
深化柔性用才模式。“得益於德州的人才政策‘破格權’,雖然我們的人事關係在北京,但能同等享受德州的人才政策。”山東有研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技術骨幹葉林表示。我市深入實施“假日專家”工程,以1小時交通距離區域為重點,支援各類人才不變身份、不轉戶口、不轉檔案、不限時間,自由便捷來德州創新創業,打造“1小時人才圈”。格瑞德集團柔性引進北京中材汽車複合材料有限公司總工呂國龍,將“纖維增強熱塑性複合材料”使用週期提高2倍以上,項目實現銷售額3324萬元、利稅866萬元。
激活“一池春水” 為人才發展搭建新賽道
8月28日,以“逐夢新時代·一起贏未來”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德州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頒獎儀式暨“京津冀高校院所、科創企業德州行”活動舉行,共徵集海內外高層次人才項目328個,最終遴選出41個優質獲獎項目,其中創新項目11個、創業項目30個。在頒獎現場,30個項目集中簽約落地我市。“京津冀地區國家級地質碳匯科技示範工程項目現已落地天衢新區,我們將依託德州良好的發展環境,將項目打造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標桿項目。”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李雪松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我市堅持以用為本、效益為先,建立全新的人才引進、使用、評價機制,激活人才“一池春水”,形成了“使用彈性、管理軟性、服務個性”的引才用才機制,既讓京津冀濟高層次人才在德州找到了實現更大價值的“坐標”,又積極引導技術、項目、資本等各要素跨區域流動,最大限度盤活人才智力資源,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完善人才分類評價機制,堅持不重“名頭”重需求、不看“來頭”看效益,修訂德州人才分類目錄,對上年度納稅2000萬元以上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年薪30萬元以上的專業技術技能人才,突破頭銜、論文、學歷、職稱等限制,直接認定為相應層次人才。實行特殊人才“舉薦制”,對具有特殊才能、作出突出貢獻、現有人才目錄難以界定的人才,由同行業專家舉薦認定。
深化“一企一校”“一企一平臺”工程,推動近2000家企業與“中科系、京津係、齊魯係”等大院大所合作,促成北京機科國創輕量化研究院德州分公司、山東農業大學小麥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和小麥産業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級平臺落地。
秉承“政府搭臺、人才唱戲、企業受益”理念,每年我市在北京、天津、濟南等地舉辦中國·德州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分賽,機制化舉辦“京津冀高校院所、科創企業德州行”“北大青年企業家德州行”“北京名校直通車”等系列活動,不斷擦亮展會聚才品牌。積極對接京津冀職業技能發展聯盟,成為常務理事單位,全市12家技能院校加入聯盟,成功創建聯盟實訓基地,發起舉辦京津冀魯(德州)人力資源服務高峰論壇,承辦3項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加快京津冀魯職業技能一體化發展進程。
實施“五安工程” 做優人才發展環境
“我每個月能領到5000元的生活補貼,我愛人每月可以領到未就業生活補貼,我們還申請到了30萬元的人才安家補貼,這極大降低了安家成本。”談起在德州的發展,山東新希望六和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經理李洋讚不絕口。
人才引進來更要留得住、用得好。我市大力實施人才創業安心、住房安居、配偶安置、子女安頓、身體安康“五安工程”,叫響“‘德’有你、才‘州’全”工作品牌。為讓人才“心有所屬”。我市落實黨委聯繫服務專家制度,對人才高看一眼、厚愛一層,大張旗鼓表揚獎勵突出貢獻人才和引才用才先進單位,對優秀典型和先進事跡開展系列展播,在全社會營造尊才愛才敬才用才的濃厚氛圍。為讓各方人才住有所居,我市深入實施人才安居工程,構建産權型住房、租賃型公寓、商業化酒店、貨幣化補貼“四位一體”人才安居體系,目前全市籌集建成高品質人才公寓近4萬套,針對柔性人才上線190套酒店式專家公寓,發放人才購房補貼1.1億元。為讓人才“業有所成”,我市推行人才“投、貸、保、券”等所有金融支援措施,創業人才最高享受5000萬元“人才貸”支援、350萬元“創業券”獎勵和20萬元創業保險補貼,累計發放“人才貸”162筆、5.84億元。
辦好“關鍵小事”,讓人才安心安康。德州在全省率先上線“德才碼”數字化平臺,3800平方米“德州人才之家”投入使用,發放“德州惠才卡”700多張,為各類人才協調解決配偶安置、子女入學、醫療保健等方面問題600余項,努力讓更多人才聚在德州、紮根德州。
□本報記者 楊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