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新山東4月13日訊 “栽上春季這一茬苗,上半年16萬棵苗的任務就全部完成了。”人間四月,麥翻新浪。在春燕果蔬專業合作社的果蔬大棚裏走了個來回,山東威海經開區泊于鎮泊于家村黨支部書記王可春打量著草莓番茄的長勢,喜色飛上眉稍。
這裡是威海經開區泊于鎮環龍山湖“強村帶弱村、聯盟共富強”發展規劃中的特色産業項目之一。在泊于家村的龍頭帶動效應下,環龍山湖周邊13個村社抱團發展,闖出了一條“強村帶弱村、聯盟共富強”的黨建引領區域發展路徑。
如今,優勢特色産業已成為環龍山湖共富黨建聯盟振興美麗鄉村的“金字招牌”。但在三年前,為了找對強村富民的新門路,王可春這位環龍山湖黨建聯盟的“領頭雁”可沒少傷腦筋。
“前幾年,我們種了60個大棚的草莓,摘不及也賣不及,年底算總賬,真不掙錢。”在這種情況下,環龍山湖黨建聯盟的13個成員村召開議事會,組團出去考察好項目。到全國各地跑了幾趟,還真有收穫:王可春從北京帶回了“京彩8號”草莓番茄。
去年4月,王可春拿出三個大棚做實驗,改種草莓柿子,從投入産出比上,與種植草莓做比較。“草莓當年8月份栽種,來年6月拔苗,一季畝産量約3000多公斤,而草莓番茄一年能栽兩大茬,一季的畝産量能達到4000到5000多公斤。”王可春説,算算總收入,一棚草莓番茄能頂兩棚半草莓。
“好打理,産量高,得病還少,草莓番茄是個好買賣。”黨建聯盟議事會上一合計,大傢夥都動了心,老書記一錘定音:大面積改種草莓番茄。2022年下半年,春燕果蔬專業合作社、新春果品農民專業合作社騰出70個暖冬大棚,全部種上草莓番茄。年底一算賬,集體收入一年增加了上百萬。
“今年,我們把能騰出來的大棚都騰出來了,計劃70個大棚全部種上草莓番茄,草莓壓縮到10個大棚。”嘗到了甜頭,振興鄉村的步子邁得更有奔頭了。
一口氣上了70個大棚,管理能不能跟上?果品有沒有問題?銷路能不能打開?攤子鋪得勢頭太猛,會不會栽跟頭?
“當然,我們也有顧慮。”王可春坦承,開始心裏的確沒有底,但這位老書記下定決心前,想得更長遠,也更務實。
今年1月初,經威海市農業農村局牽線搭橋,春燕果蔬專業合作社、新春果品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達成合作,拿出四個大棚作樣板,請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作全盤技術指導,在泊于鎮培育發展無公害農産品産業。
“整個生長週期不用打農藥,只使用無公害化肥和生長劑。”打動王可春的,是先進的實驗成果和技術。在他看來,農業發展的動力,拼的就是科技。
“我們不但要生産實實在在的無公害農産品,還要創造過硬的農産品品牌,保證讓全市人民吃上無公害食品。”與黃土地打了40多年交道的王可春,説起新農人的樸素理想,格外擲地有聲。
為了把草莓番茄送到全國各地老百姓的餐桌,他制訂了三步走的行銷思路,僅用一年時間就打開了本地和國內市場。
“現在,我們的草莓番茄供不應求,只北京一處銷售商一天的吃貨量就高達5噸。看來,靠科技從地裏刨食這條路,我們走對了。”陽光透過大棚,映紅了臉龐,這位老書記擦了一把汗,説到得意處,笑得一臉燦爛。
産業興則鄉村興。近年來,威海經開區泊于鎮圍繞鄉村振興發展戰略,構築“1+N”聯村聯社發展格局,打造集集現代農業、休閒旅遊、田園社區為一體的鄉村振興樣板片區。如今,無花果、草莓番茄、黨參、艾蒿等一批特色産業初具規模,蒸蒸日上的鄉村産業不僅為區域經濟注入了新動能,也為當地農民開闢了一條增收致富路。
“接下來,我們還要打造劉官屯生活美學俱樂部項目,用城市視角豐富鄉村業態,加強資源整合、文化挖掘和服務體系建設,實現農業産業與鄉村旅遊融合發展,讓農民穩步富起來。”威海經開區泊于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説。(劉華 通訊員 任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