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打好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是“十四五”時期污染防治攻堅戰八個標誌性戰役之一。近日,省生態環境委員會辦公室印發《山東省深入打好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推動全省海洋生態環境鞏固改善和沿海地區經濟高品質發展。《實施方案》明確,2025年底前全省海洋生態環境鞏固改善,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比例不低於92%,其中渤海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比例達到80%左右;全面完成入海排污口整治任務,國控河流入海斷面全面消除劣V類,省控及其他河流入海斷面基本消除劣V類。
《實施方案》明確了攻堅戰的實施範圍,我省的7個內陸市也在攻堅之列。攻堅戰的陸域範圍包括青島、東營、煙臺、濰坊、威海、日照、濱州7個沿海市全域,拓展至黃河、海河、小清河流域範圍內的濟南、淄博、濟寧、泰安、德州、聊城、菏澤7個市的41個縣(市、區)。海域範圍為山東省渤海、黃海管轄海域,面積約4.63萬平方公里。
立足陸海污染防治、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海洋環境風險防範和美麗海灣建設4方面工作,《實施方案》提出了10項任務。
在陸海污染防治方面,部署開展入海排污口整治與規範化監管、入海河流水質改善、沿海城市污染治理等7項任務。其中圍繞入海排污口整治與規範化監管,我省將嚴格整治銷號程式,實行逐口質控核查,2023年年底前,完成全部入海排污口整治任務。2025年年底前,基本建立責任清晰、設置合理、管理規範的入海排污口長效監管機制。圍繞改善入海河流的水質,《實施方案》明確要以黃河、海河、小清河、半島等流域為重點,完善區域水污染治理聯防聯控,落實入海河流上游內陸市責任;以萊州灣、丁字灣、膠州灣等海水水質較差的河口海灣為重點,加強沿海城市主要入海河流整治,因地制宜提出總氮控制要求,實施總氮削減工程。2025年年底前,國控河流入海斷面全面消劣,省控及其他河流入海斷面基本消劣;沿海城市行政區域內國控河流入海斷面總氮濃度與2020年相比保持負增長,省控及其他河流入海斷面總氮濃度得到有效控制。
在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方面,我省將統籌實施自然岸線保護、濱海濕地和岸線修復等海洋生態保護修復任務。2025年年底前,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35%,濱海濕地整治修復面積不少於9000公頃,岸線整治修復長度不少於58公里。
在環境風險防範方面,部署開展涉海風險源排查檢查、環境風險隱患整治、海洋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管能力建設等重要工作。今年年底前,完成排查任務並形成涉海環境風險源清單。2025年年底前,省級建造1艘300噸級以上海洋環境應急監測船舶。
在美麗海灣建設方面,立足“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目標,部署開展“一灣一策”海灣綜合治理,推動國家美麗海灣和省級美麗海灣建設。今年年底前,研究制定省級“美麗海灣”建設評價指標體系。2025年年底前,建設國家“美麗海灣”不少於5個,建設省級“美麗海灣”不少於10個。
攻堅過程中,我省將強化重點工程項目的支撐作用。在科學分解定量指標任務基礎上,《實施方案》督促沿海各市統籌謀劃實施入海排污口整治與規範化監管、入海河流水質改善、入海河流總氮治理、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準Ⅳ類標準提升改造、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等15個方面的重大工程。
根據《實施方案》,我省將強化資金保障和科技支撐。在健全以市縣政府投入為主、中央和省級財政補助的政府投入體系同時,鼓勵各市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建立多元化籌資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攻堅行動。建立重點海灣水質改善省級技術攻關與駐點幫扶機制,圍繞制約海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瓶頸技術和難點問題,開展重點海域污染源解析、流域入海總氮削減、海水養殖污染治理、受損海洋生態系統恢復修復、海洋碳匯等關鍵技術研究,積極推動海洋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相關科技成果轉化和示範推廣。
□記者 陳曉婉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