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全年目標任務,關鍵看上半年、看二季度。一季度“開門穩”“開門紅”,打下了基礎、爭取了主動。二季度面臨不少困難挑戰,但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態勢未變,經濟穩健運作有諸多有利因素支撐,主要體現在“大、強、足、好”等4大優勢——
5.2%,這是一季度山東經濟增速。4月19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2022年一季度山東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面對國際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國內疫情頻發帶來的多重考驗,如何看這份“成績單”?下一步經濟穩健運作如何發力?
首季經濟運作總體平穩、好于預期,成績殊為不易
“一季度,山東經濟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態勢”“GDP增速同比增長5.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9%”……在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航燕看來,“山東頂住疫情巨大壓力,首季經濟運作總體平穩、好于預期,成績殊為不易。”
“5.2%,是一個亮眼的數字。”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産業所工業室主任、研究員付保宗認為,“5.2%的經濟增長,不僅是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下實現的增長,也是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下實現的增長,體現了山東全力科學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效。”
對於首季經濟實現開局平穩,省統計局副局長陸萬明認為,這得益於政策靠前發力成效明顯。陸萬明介紹,今年以來,山東按照“點上要控住、面上要深挖、源頭要嚴防、資源要保障、責任要落實”的要求,因應形勢調整防控措施,抓細抓實各項防疫工作,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社會面動態清零,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與此同時,狠抓穩增長各項工作,“比如,針對市場主體經營困難,加快企業復工達産,著力落實落細國家政策,出臺企業政策包,幫助市場主體渡過難關;針對物流效率降低,在高速公路卡口和服務區科學布控核酸採樣點,對中高風險地區車輛進行抗原檢測,確保生産物資順利到達;針對疫情影響産能利用效率,指導疫區工業企業實施‘封樓不停産’,採取員工閉環管理,‘上班不離人,下班不離廠’,確保了生産、防控兩不誤。”陸萬明説。
從客觀看,山東産業基礎完備,自我迴圈、自我保障、自我修復能力較強,也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穩定運作。作為農業大省,一季度,山東農業比較優勢明顯,第一産業增加值增長5.9%,處於較高水準。山東也是製造業大省,從重型卡車等裝備製造業到智慧家電等消費品工業,從海工裝備等國之重器,到口罩手套防護服等抗疫物資,都能實現自我迴圈,確保全省工業穩定運作。
判斷經濟運作趨勢,不僅要看速度,更要看品質和效益。
“從一季度數據看,山東經濟結構朝著高端化、新型化、綠色化的良好態勢優化升級。”付保宗分析,“一季度,高技術製造業增速高於規模以上工業7.8個百分點,説明工業結構向高端化邁進。不僅新能源汽車産品産量增長了217.6%,如積體電路、光電子、機器人等新興産業發展方向的産品産量的增速同樣非常驚人,這些指標都遠遠高於全國水準,發展‘品質’體現在效率效益和附加值層面,代表了山東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方向。”
工業生産相關指標一直是市場高度關注的關鍵數據。山東作為製造業大省,一季度,全省工業經濟總體穩中有進,其中也不乏諸多亮點。省工業和資訊化廳副廳長靖士寬告訴記者,隨著我省新舊動能轉換深入推進,産業升級帶動作用明顯。“從具體數據來看,一季度,我省電腦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25%、10.6%。此外,汽車行業低位運作態勢逐步扭轉。受上述因素拉動,3月份,全省裝備製造業穩步回升,增加值同比增長2.9%,比1-2月提升1.1個百分點。”
陸萬明表示:“總的看,一季度我省經濟發展韌性強、潛力大、後勁足,全省各級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能力持續提升,國民經濟整體運作效能不斷夯實,內需潛力和外需支撐加快釋放,有效對衝了短期疫情對全省經濟的影響,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為全年經濟穩定運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把握有利條件,攻堅克難、應變制勝
進入3月份以來,我省多地發生疫情,防控形勢陡然嚴峻,為一些城市按下“慢行鍵”。
數據顯示,一季度,我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9%,其中3月當月增長5.8%;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10.5%,其中3月份增長9.8%。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生産增長有所放緩,企業生産經營的困難不斷增加……
“部分指標增速放緩,表明山東經濟爬坡過坎的難度在加大。”談到未來經濟增長的壓力,山東社科院國際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李廣傑分析,從當前看,變化無常的疫情和複雜嚴峻的國際局勢,對市場主體特別是小微企業生産經營的確産生了諸多影響,表現在成本上升、訂單外流、産業鏈供應鏈堵點增多、經營預期不穩定等,進而會對上半年我省經濟穩定運作産生一定衝擊。
“實現二季度經濟穩定運作,有不少困難,但也有制勝的有利條件。”陸萬明表示,“二季度經濟運作情況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至關重要,支撐山東經濟平穩向好的有利因素仍然有很多,主要體現在‘大、強、足、好’等4大優勢。”
市場需求空間潛力“大”——
挑戰與機遇並存,全球疫情的不確定性給山東製造業提供了廣闊空間。陸萬明分析,從外需看,我省一季度出口總額增長超過20%,工業出口交貨值也保持了較高的增長,實現了在高基數上的較高開局,這一勢頭有望在上半年繼續延續;從內需看,作為全國唯一的常住人口、戶籍人口“雙過億”的省份,我省擁有龐大市場規模和巨大消費潛力,隨著居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消費升級步伐明顯加快,消費“壓艙石”作用將持續顯現。
動能增長勢頭“強”——
迎來新舊動能轉換“五年取得突破”之年,山東動能轉換紅利開始顯現、發展動力加速轉換,疊加數字經濟、新基建快速發展。“一方面,數字化、智慧化跨界融合效能顯現。一季度,“四新”經濟投資增速超過20%,高於全部投資增速10個百分點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3.7%;通信系統設備、電子元器件製造業增長均超過40%。另一方面,新業態快速增長,直播帶貨、無接觸服務等消費新模式加力拓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步伐加快,一季度,全省限額以上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近30%。”陸萬明説。
企業發展信心“足”——
“發展預期指數代表企業運營信心。從抽樣調查的950家重點企業來看,這項指標處於超過60%的較高擴張區間,表明企業發展基礎總體穩固,市場主體預期信心較足,將對二季度及全年全省經濟穩定增長形成較強支撐。”陸萬明還表示,“在調查結果中,代表長期運營基本盤的用工需求指數、資金週轉指數也處在擴張區間。”
重點領域拉動“好”——
“年初,全省各級深入貫徹實施‘十大創新’行動,加快推進技術、平臺、企業、人才‘四個一批’建設,實現創新鏈與産業鏈雙向融合發展。”陸萬明説,聚焦企業生産經營堵點難點,我省及時出臺措施,有序組織生産銷售,保持市場主體穩定。同時,進一步清理妨礙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隱形門檻和壁壘,開展企業全生命週期整合服務改革,推動全省營商環境持續改善提升。
統籌發力,在“暢通”“平穩”“擴量”“提質”上下功夫
疫情防控是“國之大者”,防控疫情的同時,經濟如何“穩增長”?
“這兩者並不矛盾。”李廣傑認為,“抓疫情防控和抓經濟運作是相互支撐、相得益彰的。疫情防控抓好了,才能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也只有把經濟發展抓上去,才能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支撐,兩者完全可以並行不悖。”
對於接下來的各項任務目標,省政府副秘書長崔建海表示:“現在已是4月中旬,能不能完成全年目標任務,關鍵看上半年、看二季度。下一步我省要以更大決心和力度做好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努力爭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最大成果。”
而在此前一天,省委常委會召開擴大會議,分析研究一季度經濟形勢,為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明確了思路——“在‘暢通’‘平穩’‘擴量’‘提質’上下功夫”。
“暢通”,是針對當前在疫情衝擊和國內、國際複雜環境下,産業鏈、供應鏈存在著很多堵點、中斷點、卡點,導致物流、資金流、人流不夠暢通的現象而提出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鄭世林認為,“物流對於經濟活動,就像人的血液迴圈一樣,一時一刻不能斷,如果出現阻斷,將會危及基本民生保障”。他指出,貨運物流行業是推動經濟增長,保證經濟平穩運作的關鍵一環,在疫情防控最吃緊的關鍵時刻,作出這樣的部署和安排非常及時也非常重要。
“提質”,就是堅定不移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向科技創新、數字賦能、綠色低碳要質效,推動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今年是山東新舊動能轉換“五年取得突破”之年,從一季度情況看,全省新舊動能轉換正加速突破。“我們將以‘十強産業’行動計劃為主抓手,集中資源和力量,全力推動236項年度重點任務落地見效,確保年底前‘十強産業’增加值佔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57%,基本形成新動能主導經濟發展的格局。”省發展和改革委副主任王棟表示。
付保宗認為,“暢通、平穩,某種程度上是當前的主要任務,是當務之急,是手段和舉措。擴量、提質是目標和方向,通過暢通産業鏈、供應鏈來達到經濟擴量提質的目的。前面是手段,後面是目的,也可以理解為前面是問題導向,後面是目標導向。”總歸一句話,推動要素更高效配置,從而實現經濟發展動力轉換,推進國內大迴圈。
目前,我省一系列動作已經全面展開。省商務廳總經濟師沈瑜婷介紹,一季度,山東進出口同比增長13.7%,其中,出口4179.1億元,增長22.2%。進出口、出口增幅均兩位數增長凸顯了山東為穩定全球供應鏈産業鏈、推動世界經濟持續復蘇作出的積極貢獻。
“今年以來,我省堅持政策靠前發力,不斷培育外貿增長新動能。”圍繞完成全年外貿固穩提質任務目標,沈瑜婷透露,下一步,我省將重點推動狠抓政策措施落地見效、助力企業優化國際市場佈局、大力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完善企業紓困服務機制這四項工作。
陸萬明建議,下一步,全省上下應充分發揮我省傳統比較優勢,堅持在優化營商環境上持續發力,在企業紓困解難上持續發力,在暢通物流流通上持續發力,用好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加力提速供需兩端協同發力,確保二季度全省經濟繼續保持穩中向好的態勢。
□ 本報記者 王鶴穎 代玲玲 宋亞魯
(□參與采寫:劉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