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資訊 | 版權聲明 | 廣告合作 | 關於我們 |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531-88556595
城市
濟南 青島 淄博 棗莊 東營 煙臺 濰坊 濟寧 泰安 威海 日照 臨沂 德州 聊城 濱州 菏澤
這裡何以成為600萬隻鳥兒的“家園”——探訪黃河三角洲的生態保護
發佈時間:2021-06-10 17:36:40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吳書光 孫曉輝 張武岳 郭緒雷 | 責任編輯:高靜

  題:這裡何以成為600萬隻鳥兒的“家園”——探訪黃河三角洲的生態保護

  新華社記者吳書光、孫曉輝、張武岳

  初夏的黃河三角洲,黃河水渾黃厚重,蘆葦蕩鮮綠奪目。風吹草偃間,但見珍禽掠過,鳴聲啾啾。河海交匯處,大片新生濕地,涵養著萬千物種。

  總面積15.3萬公頃的保護區,成為我國暖溫帶最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成百上千隻東方白鸛、黑嘴鷗等珍稀鳥類在此繁衍生息,370種、600萬隻鳥類開始將這裡當作家園。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成為國家戰略以來,自然保護區加快保護與修復步伐,全力保障黃河三角洲生態系統健康完整。記者近日探訪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用數據呈現當地經過持續的生態保護和修復,成為研究河口濕地生態系統的天然“實驗室”、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天然基因庫的奧秘。

  這是5月13日無人機航拍的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景色。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候鳥變“留鳥”

  保護區科研人員趙亞傑記得,自己親手給30多只東方白鸛辦了“身份證”——環志。她很欣慰,因為不少有環志的東方白鸛又回到保護區築巢、繁育。

  記者在保護區看到趙亞傑時,她正將厚重的防護衣和雨靴穿好,與同事登上小船開始一天的工作。

  小船蜿蜒前行,趙亞傑講解説:“環志就是給雛鳥安裝彩環和追蹤器,以此獲知其遷徙路線及生活習性,為鳥類研究提供更多參考。”

  在東營市圖書館附近,東營市觀鳥協會會長郭建三(左)和同事在觀測東方白鸛(5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在保護區監控室,一隻環志過的成年東方白鸛引起工作人員注意。“這就是我們曾經環志的雛鳥之一,現在它又飛回來繼續繁育後代。”自然保護區管委會科研中心負責人王安東説。

  孟春之月鴻雁北,孟秋之月鴻雁來。古往今來,候鳥們延續著遷徙的習性。然而,黃河入海處,在追蹤器的記錄和“見證”下,許多候鳥已成為“留鳥”。

  穿行在保護區,常能看到電線桿上直徑數米的東方白鸛巢。據介紹,自2002年以來,保護區先後實施了一系列濕地恢復和生態補水工程,並建設東方白鸛人工招引巢、實施東方白鸛繁殖棲息地保護改善工程,良好的生存條件為東方白鸛順利繁殖提供了保障。

  王安東説,東方白鸛2003年開始在保護區築巢繁殖,截至2020年已累計繁殖雛鳥1954隻,今年繁殖的雛鳥數量有望創新高。

  一組數據足以説明黃河口生態條件的改善:1992年,保護區鳥類有187種,1995年達到265種,2000年有283種……截至目前,保護區觀測到鳥類370種,其中有丹頂鶴、東方白鸛等24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有大天鵝、灰鶴等二級保護鳥類64種。38種鳥類數量超過全球總量的1%。

  白天鵝等候鳥在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裏棲息(2014年12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黃河三角洲被譽為‘鳥類國際機場’,每年遷徙經過的各種鳥類多達600萬隻。”自然保護區管委會工會主席呂卷章説,這裡已成為東亞—澳大利西亞、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重要轉机站、越冬地和繁殖地。

  三角洲濕地“新生”

  34歲的民警楊華章有一個特別的頭銜——“生態警長”,這是當地重視生態保護的縮影之一。

  在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楊華章(前排左)乘坐水陸兩棲巡邏車和同事們巡查(5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他的主要職責是守護保護區大汶流管理站核心區的珍稀動植物資源。在楊華章看來,蒹葭蒼蒼、鷗鷺翔集充滿詩意,但16萬畝責任區、3小時的巡邏路更為“寫實”。

  “除了日常巡查,我們依靠智慧防範管控平臺可以迅速發現不法行為,打擊盜獵違法犯罪。”楊華章説。

  作為退海之地,黃河三角洲大部分地區成陸時間短,土地鹽鹼、植被少,生態環境脆弱。智慧的黃河口人民深知:黃河水沙資源是黃河口濕地生存和發育的根本,黃河水沙量是否豐富,決定著河海交鋒的勝負,關係著陸與海的此消彼長。

  20世紀90年代,黃河在9年時間內平均每年斷流100天,也就是説自然保護區河段每年近三分之一時間內處於乾涸狀態,這意味著海水倒灌,打破濕地生態平衡,黃河口濕地面臨生死存亡。

  2002年以來,黃河水利委員會開始實施調水調沙,為自然保護區生態恢復創造了良機。保護區通過築堤修壩向濕地引水、蓄水,恢復地表徑流,補充地下水,用淡水衝鹼壓鹽,以促進濕地的自我恢復、自我發育。

  搶引黃河水由此成為保護區人每年的頭等大事。自然保護區管委會副主任耿沛華説,黃河水是濕地的“命根子”,水來了,不僅濕地得以恢復,隨之而來的還有魚類和鳥類。

  這是5月13日在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裏拍攝的大白鷺。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2019年以來,黃河三角洲生態建設迎來新契機,保護區人又借機開啟了新一輪濕地修復之路。

  去年,黃河三角洲累計生態補水1.74億立方米,比近10年均值增加兩倍多。據了解,大流量生態補水期間,河海交匯線向外最遠擴移達23千米,大大遏制了海水倒灌破壞濕地生態系統的趨勢,增強了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自然修復能力。

  除了生態補水,保護區正加快黃河口國家公園建設,逐步走向陸海統籌、河海兼顧,2020年退耕還濕、退養還灘7.25萬畝,修復濱海濕地3.3萬畝。

  這是無人機航拍的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景色(2018年6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0年,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北部區域濕地面積佔比增加14.96%,南部區域濕地佔比增加10.96%,濕地功能進一步增強。

  此外,厚密的外來入侵物種互花米草一度導致貝類等底棲生物密度降低,鳥類棲息生境減少,危及保護區生物多樣性。記者在保護區一角看到,互花米草治理已取得進展,昔日茂密的互花米草已不見蹤影,不僅水面重現,鳥兒也多了起來。

  在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隻丹頂鶴在水草間棲息(5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2020年,保護區清除互花米草3800畝。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副研究員謝寶華説,這裡的互花米草治理以物理防治為主,一次性滅草效果均超過90%,且對環境擾動小,鹽地鹼蓬、海草等本土物種可逐漸自然恢復。

  在東營市白鷺園,一隻池鷺站立在枝頭(5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生態紅利惠民生

  依託良好生態,黃河入海口城市東營積極打造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地,制定“旅遊富民”三年行動計劃,力爭將文化旅遊産業發展成惠民産業。

  從2020年起,東營實施北汊河河道疏浚、濕地景觀修復等項目,讓常態化觀覽“河海交匯”成為可能;新開設的觀鳥秘境項目,滿足了觀鳥愛好者在不打擾鳥類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近距離觀賞、拍攝野生鳥類的需求。

  在東營市白鷺園,一隻白鷺展翅飛翔(5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今年“五一”假期,東營文旅活力十足:黃河口生態旅遊區不僅有音樂會、旗袍走秀等精彩演藝活動,遊客還可以體驗舟遊白鸛湖、河海交匯等特色遊玩項目;第十屆黃河三角洲濕地槐花節、“老街長巷”非遺文化周、天鵝湖自行車騎遊等活動……

  疫情防控常態化情況下,黃河口生態旅遊區2020年接待遊客76.13萬人次,同比恢復率達83.11%。今年五一期間,黃河口生態旅遊區接待遊客超6萬人次,創歷史同期最高紀錄。

  “今年是實施‘旅遊富民’三年行動計劃的攻堅之年,我們將以建設‘休閒度假一線城市’為方向,加速實現打造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地。”東營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陳桂林説。

  一幅“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濕地在城中、城在濕地中”的生態惠民畫卷,正在黃河三角洲上徐徐鋪展。(參與采寫:張昕怡)(完)

  在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鵝在水中游弋(2012年10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在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隻丹頂鶴飛越樹叢(5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在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的黑天鵝(2012年10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在東營市黃河入海口,黃河匯入渤海,形成獨特景觀(5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這是無人機航拍的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景色(2018年6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熱點新聞
滾動
濱州:百萬尾魚苗放歸大海湖泊
濟南大北環高速公路建設啟動 強省會迎來三環時代
菏澤打造兩條“金絲帶” 擦亮“黃河入魯”品牌
濟寧:“十四五”聚力推進“八個強市”建設
聊城試點運作電動車新型智慧無線充電樁
日照:杜鵑花驚艷綻放,遍地芬芳
煙臺市首個居民區充電示範點建成投運
青島114個項目入選“省重點” 項目覆蓋13條産業鏈
淄博全力打造三大平臺 助力“中國膜谷”建設
濟南吹響現代化強省會建設衝鋒號
青島防疫物資企業加速“出圈”
總投資1258億元!淄博市春季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拔頭籌”
+更多
山東榮成:海上“夏收”忙
山東榮成:海上“夏收”忙
麥浪滾滾滿目金黃 曲阜市息陬鎮天氣晴好麥收忙
麥浪滾滾滿目金黃 曲阜市息陬鎮天氣晴好麥收忙
濱州市花月季五月盛放 扮靚城區邀君共賞
濱州市花月季五月盛放 扮靚城區邀君共賞
碧草茵茵“鳳凰湖”
碧草茵茵“鳳凰湖”
濰坊市奎文開發區開通6條公交線路
濰坊市奎文開發區開通6條公交線路
臨沂這條“紅色專線”入選全國“十大最美農村路”
臨沂這條“紅色專線”入選全國“十大最美農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