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本色:沂蒙革命老區裏的“紅色群落”
在沂蒙革命老區莒縣,有13341位在新中國成立前就入黨的老黨員。革命年代,他們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新中國成立後,他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貢獻力量。在他們身上,共産黨人的本色始終閃光。七一前夕,記者前往莒縣,尋訪那些一心向黨、終生無悔的老黨員們。
在莒縣小店鎮山疃村,一場生動的黨史課正在進行,講課的老黨員叫薛貞翠,今年94歲,黨齡78年。1942年,16歲的薛貞翠加入中國共産黨,她在村裏擔任識字班指導員,宣傳黨的政策,發展黨員。
薛貞翠説:“哪個莊裏沒有黨員我就去哪個莊宣傳入黨,我説我16歲就入上黨,我也不害怕,也沒車,就只能這麼走,我腳上都是磨得泡。”
抗戰初,魯東南地區成立第一個縣委中共莒縣縣委,莒縣也隨之成為魯東南特委及山東第一區黨政軍機關指揮中心和抗戰腹地。當時,就是在薛貞翠這樣的年輕人發動下,不少青年紛紛入黨。
莒縣縣委黨史研究中心副主任陳維華介紹:“在1948年的時候有一個統計數字,當時莒縣人口有30多萬,黨員就有1萬多人,這個比例是比較高的。不論是在戰場上還是在後方,都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莒縣,目前有304名新中國成立前老黨員健在,在記者尋訪的過程中,這些都已年過九十的老人,依然清晰地記得革命戰爭年代的崢嶸歲月。
莒縣新中國成立前老黨員(91歲)宋運明回憶説:“剛開始害點怕,這裡嘣嘣,那裏嘎嘎嘎,後來知道了,怕什麼,你怕死能行啊。”
莒縣新中國成立前老黨員(94歲)苑克治告訴記者:“我1948年入的黨,輕傷不下火線,重傷不叫苦,俺一個班11個人戰鬥結束還剩俺仨。”
在革命戰爭年代,選擇黨的事業,就意味著選擇奉獻和犧牲。今年96歲的崔立芬老人依然精神抖擻,1943年的場景她記憶猶新,一天,縣婦委會書記王濤抱著剛滿月的兒子孟林來到家裏,因為鬥爭環境殘酷,請求崔立芬幫餵養孩子。當時,崔立芬還有一個嗷嗷待哺的女兒,但她毫不猶豫,當即答應。
崔立芬説:“王濤是工作人,把孩子交給我,她去工作。”
冒著被敵軍發現的危險,崔立芬對孩子百般呵護,用乳汁餵養,自己女兒的情況卻越來越差。
崔立芬兒子蔣學亮告回憶説:“把他(孟林)喂飽以後,剩下的再喂我姐姐,很明顯她沒奶吃,這麼點小孩,造成的身體營養不良,以致就死亡了。 ”
直到1947年,孟林才跟隨母親王濤去了北京。1993年,王濤去世,孟林遵從母親的遺願,把骨灰埋在了莒縣這片紅色熱土中。
崔立芬説:“我自己孩子喂喂擱那頭,王濤的孩子我摟著,得用真心才拉巴起來人家這個小孩,得用真心。”
就是用這樣的真心、初心,老黨員一生都保持本色。91歲的陳淑元和88歲的唐樹芳是新中國成立前入黨的“夫妻老黨員”,家裏四代人是黨員。新中國成立後,陳淑元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一幹就是26年,他帶領村民建水庫,修橋梁,窮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模範村,前幾年組織上曾提出給他建新房子,他拒絕了。
陳淑元説:“就得跟著共産黨好好幹,一定幹出頭來,就是拼命幹,叫怎麼幹咱怎麼幹。 ”
陳淑元的孫子、莒縣小店鎮黨委秘書陳維超告訴記者:“我聽我父親説,過去的時候村民過來辦事,給你爺爺帶點東西,你爺爺順手就給扔出去了,但是他會説一句,事該辦的辦,但東西是絕對不能要的,他會説一定不能超越規矩,一定要有底線,這樣你才能對得起黨的培養。”
為保護和傳承,山東多次派出工作組,對莒縣老黨員的事跡進行搶救性挖掘整理,建成了全國唯一的新中國成立前老黨員紀念館,珍藏了20多萬張圖片、3萬多分鐘視頻資料,每一幅、每一秒都感人至深 。
莒縣老黨員“紅色群落”影像記錄組成員馬成俊説:“在戰場上他們是衝鋒陷陣,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他們是領頭羊、帶頭人,抓緊把他(她)們的事跡挖掘出來,把他(她)們的影像記錄下來,讓後人知道, 今天我們幸福生活,是他們用鮮血、用家庭、用青春換來的,我們一定要記住這些老人的事跡,這就是黨員的本色。”
閃電新聞記者 蘇東發 王芳 日照臺 王立進 張治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