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杭州農村回遷房驚呆網友:簡直住進吳冠中的畫裏)
吳冠中筆下的舊時江南,白屋連綿成片,黛瓦參差錯落,曾經是尋常巷陌,多年後卻是很多人記憶中永遠回不去的故鄉。
吳冠中畫作
然而春節前,隨著gad建築設計總監孟凡浩在微網志上曬出一組富陽東梓關農村回遷房的建築組圖後,頓時炸響一片驚嘆,人們赫然發現,吳冠中筆下的水墨江南,竟真的走進了現實。
春節假期一結束,記者便前往東梓關村,一探這幅水墨“畫卷”。
富陽“最美農村回遷房”火了
春節期間變成了旅遊景點
富陽場口鎮東梓關村,曾出現在作家鬱達夫的筆下:“這是一個恬靜、悠閒、安然、自足的江邊小鎮……”
從杭州市中心驅車不到一小時,這個細雨中的小鄉村就出現在眼前,有著與城市全然不同的靜謐,隔著或墨綠或淡綠的隔離林與農田,遠遠的一片白色建築如畫卷立在其間。
已成“網紅”的回遷房,就在村子的南面,穿行其間,三層的白色建築錯落佈局,三三兩兩形成12個組團,共46幢。
去年6月,一期46戶村民在村委的牽頭下完成了抽籤選房,隨後在去年8月完工交付。如今,記者看到有三戶村民已入住新居,另外大多還在不緊不慢地裝修中。
46幢回遷房建設前的原農田
“心急”的村民如A-61號房的方炳鑫、梁羅英一家,去年9月後便著手裝修了。從設計到施工只花了四個月,就是為了趕在春節前住進去。記者遠遠便注意到方家,兩盞大紅燈籠高高垂在門口,一串串彩旗挂滿了整面圍墻,年味仍然十足。
走進院子,赫然是一片小花園,栽著幾株茶樹,落地玻璃門敞開著,中式風格的堂屋讓人眼前一亮。堂屋和後院中間有天井,衛生間設計了磚格花窗,光線明亮。二樓走廊上的墻用落地玻璃窗和外層木質格柵代替,即保證了採光也注意到了私密性與美感。大露臺上可以曬衣物與幹貨,三樓還設置了儲物間。
為了匹配最美回遷房,方家裝修花了80萬,遠超房子的費用
方大伯説:“虧這房子大,342㎡,這個春節我們一家12口人一起在這兒過的,我們老兩口,加上三個子女的家庭,家裏五個房間全住滿了。”
對於能住上“網紅”新居,小兒子方浩感慨:“就算我們自己蓋,無論如何也造不出這麼漂亮的房子。”
為了與中式的建築相匹配,方家也一改過去農村裏的裝修風格,專門請了設計公司,花了將近80萬元,裝修成中式風格。“為了能跟整體的民居風格相協調,還特意跑了不少村子收集老傢具。”方浩笑著説,“一開始二老並不認同,更喜歡光鮮靚麗的風格,不過後來也都滿意了。”
“春節期間,天天有十幾波人過來看房,外地人也很多,還有北京來杭州玩的遊客,聽説了我們村,專程從杭州過來參觀的。”方家大哥得意道。
記者也在村裏看到,停在路邊的車不少,除了浙A車牌,不乏來自上海、江蘇、寧波等地。
曾經村民捨棄老宅去他處謀生
如今搬回了美麗的鄉村居住
事實上,剛剛慶祝完70歲大壽的方炳鑫、梁羅英老兩口,以前沒想過有一天還會回到故鄉東梓關村來住。早在2006年,他們便舉家搬去了富陽鎮上的新房,空留老宅在那裏,任其破敗。
東梓關村核心區長塘邊舊時模樣
“這是東梓關村的一個縮影。”70後的方浩回憶,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公路還沒有造,東梓關村作為水路交通要塞,曾經很是繁華,從富陽去杭州,都要從東梓關碼頭走。但隨著陸路交通的發展,水運隨即沒落,村子也跟著蕭條了。90年代後,東梓關村的年輕人開始走出小鄉村,去往富陽或更遠的城市謀求生計。
2000年以後,在外掙了錢的村民陸續回村裏重建老宅。“我們家那個時候還沒有經濟條件重建,到了2006年那會兒想要重建了,跟村裏報批卻已經不允許自行改動老宅了,要等村裏統一規劃安置。”
東梓關村舊貌資料圖
或許可以用“緣分”來形容,雖然沒趕上曾經那一撥回村自建老宅的浪潮,方家卻因禍得福地住上了“最美回遷房”。
説到村裏造這批回遷房的初衷,場口鎮城建辦主任章明成表示:“首先是太多村民向村裏提出要重建老宅,但是土地指標不足,原村莊房屋建設密集,已無多餘空間新建房屋,更重要的一點是,東梓關村北面臨著富春江,村裏有80幢明末清初的歷史建築,自然和人文條件都好,如何在發展村莊的同時延續村莊傳統風貌,形成自身的特色,恰好也是場口鎮領導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於是,在2013年後,場口鎮東梓關村歷史文化古村落的保護和利用工程提上日程,與此同時,建造杭派民居示範點的安置計劃也開始進行,選址村南一片農田,共向39戶村民徵地25畝,並邀請了gad·建築設計有限公司來完成屬於東梓關村的“美麗鄉村”設計藍圖。
東梓關村入口處的“美麗鄉村 設計先行”,還是鬱達夫手跡
從2014年5月正式動工,到2016年8月,東梓關村核心長塘周邊39幢古建築整治改造以及46幢杭派民居回遷房相繼完工。2017年1月,隨著項目總設計師孟凡浩的微網志組圖一經公開,驚艷了世人。
整治修繕後的東梓關村貌
東梓關村書記許時新告訴記者:“這次住上回遷房的46戶村民主要來自四類安置,分別是三江兩岸和村核心區整治拆遷的村民、土地徵用符合條件的村民,以及村裏的無房戶及住宿條件困難戶。而這還是一期,今年二期工程也將啟動,規劃已經有了,後續還會繼續安置和整治工作。”
每平方米只要1376元/㎡
成為美麗鄉村的一張名片
村委辦公室的工作人員介紹,村民只需花1376元/㎡的建造成本價,便能入住新家。根據設計的不同,具體戶型面積在290㎡到340㎡不等,因此每幢的總價均在40萬元上下,再加上此前拆遷所得的賠償款,村民入住新居的實際花費就更低了。
這麼便宜的造價,是如何誕生了如詩如畫般的建築的呢?
東梓關村“杭派民居”一期建設中的俯瞰圖
項目總設計師孟凡浩曾在微網志上寫道:“從設計到竣工,歷時兩年,曲折艱辛,失控中的堅持……”記者聯繫到孟凡浩,對於東梓關村項目,他充滿感慨。
“説起在失控中堅持,作為鄉村農居設計建造,可以説是民心工程,政府邀請我們設計,但施工企業則是由政府公開招標後,最低價中標的單位。我們要面對的是一群對建築並不是太專業的村民和施工單位,施工過程中遇到太多問題需要多方博弈協調。”
他舉例説:“比如圍墻部分,起初施工單位建議將圍墻全部取消,我們堅持設計方案,雙方開始拉鋸,最後在場口鎮黨委書記王龍華的支援下,我們雙方各退一步,圍墻仍然保留,這是傳統民居肌理的重要部分,但為了施工方便只得將原先設計圖中每一戶不同的圍墻統一成一樣的了。”
設計模型
另一大挑戰來自成本造價上的控制,如何讓農民在有限的經濟條件下,以低成本實現生活品質的改善,無疑是一大難題。於是,本著低造價兼顧設計需求的想法,選用了最經濟的磚混結構形式,以白塗料,灰麵磚與倣木紋金屬格柵等商品化成熟材料為主。
整整兩年時間,孟凡浩及團隊幾乎每週都前往東梓關村,最終的成果沒有辜負他的一番心血。
“其實最大的亮點是拋開了一味地倣古,而是用現代的抽象線條來展現傳統民居的神韻。”這是首個杭派民居示範項目,也是孟凡浩及其團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為農民設計的房屋,借鑒了吳冠中筆下的江南民居,溫婉內斂、簡約大氣,遠看分明已融入鄉間,近看卻絲毫沒有拘泥于傳統建築形式。
吳冠中筆下的江南民居
為了避免“中看不中用”,在考慮實用性上,孟凡浩對村民進行了細緻的問卷調研,才最終確定了戶型設計:每戶都有3個小院,前院放置單車、農具等,側院放置柴火、雜物,南院用作休閒綠化。房屋基本為三層結構,有4個以上的臥室,還有客廳、儲藏室等。並遵循堂屋坐北朝南,院落由南邊進入的習俗。
吳冠中畫作
在孟凡浩看來,不該只把目光聚在房屋本身之上,“它們只是一個載體,通過它們,讓社會各界注意到了這個小鄉村,也讓離開的村民回到村中,各路資金也隨即進入,才是最大的欣慰。”
據了解,為了攻克“鄉村空心化”問題,東梓關村接下來還將規劃300多畝地建甘蔗産業園,把一幢老房子改建成酒作坊;還要在富春江邊上發展漁家樂和精品民宿。
在富陽區領導看來:“新農村建設必須經過設計,複製和模倣是不夠的,也必須把當代村民的生活放進去,重構鄉村的美與生活。”
東梓關村景象
吳冠中筆下的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