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配圖
換句話説,目前在天上的通信衛星雖然不少,但也不能覆蓋整個中國。實踐十三號則當起了這個“兜底”專業戶。
實踐十三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周志成表達得更為明確:我國地面無線網路信號覆蓋不到或光纜寬頻接入不了的地方,都可以通過實踐十三號衛星方便地接入網路。
真正意義的寬頻應用
之所以能有這麼大的能耐,在於實踐十三號是我國第一顆高通量的通信衛星。
高通量就是提供比常規通信衛星高出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容量,傳統通信衛星容量不到10Gbps(吉比特每秒,一種交換頻寬單位——記者注),而高容量可達幾十Gbps,甚至是上百Gbps。
實踐十三號搭載了一種名為“Ka頻段”的通信載荷,這在我國通信衛星史上也是首次。這顆衛星的通信總容量也因此達到20G,超過了之前我國研製的所有通信衛星容量的總和,成為我國迄今容量最大的寬頻衛星。
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實踐十三號的發射,是我國衛星通信進入高通量時代的標誌,也將對我國衛星通信産業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以普通用戶為例,通過終端的下載和回傳速率,最高分別可以達到150Mbps和12Mbps,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衛星通信的寬頻應用,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的技術空白。
因為“Ka頻段”通信載荷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科學家還把實踐十三號稱作我國第一顆Ka寬頻通信衛星。
實踐十三號衛星運控和試驗應用系統總師兼總指揮唐左向就告訴記者,儘管我國通信衛星的研製與應用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與強國相比,在衛星技術水準、産業規模等方面還有較大差距。這其中頻段通信載荷的落後就是重要一環,比如,國內民商通信衛星多為傳統的C、Ku頻段轉發器,容量有限。
相應地,Ka寬頻衛星擁有更多的頻段資源,是傳統通信衛星的數十倍。唐左向説,隨著網際網路應用的日益普及、衛星通信頻寬需求不斷擴大,以及傳統C、Ku頻段軌位和頻率資源的日趨稀缺,衛星通信向Ka頻段寬頻方向發展就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