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副教授撿垃圾 稱育人先育獲點讚(組圖)

2017-04-17 15:31:09 來源:中國青年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大學副教授撿垃圾 一手拿著垃圾鉗,一手提著垃圾袋,邊走邊撿被人隨手拋棄的礦泉水瓶、煙頭、紙屑……在合肥街頭,你可能看到過這位戴著眼鏡,穿著紅馬甲的中年男子。不過,你可能想不到,他會是一名大學老師。

大學副教授撿垃圾 凡人善舉催生“燈塔效應”

  大學副教授撿垃圾;凡人善舉催生“燈塔效應”。大學副教授撿垃圾傳遞社會正能量 稱“育人先育己”

  大學副教授撿垃圾 一手拿著垃圾鉗,一手提著垃圾袋,邊走邊撿被人隨手拋棄的礦泉水瓶、煙頭、紙屑……在合肥街頭,你可能看到過這位戴著眼鏡,穿著紅馬甲的中年男子。不過,你可能想不到,他會是一名大學老師。

  他叫許錟,今年40歲,安徽財貿職業學院朱熹文旅學院商務英語專業副教授。講臺上的他風采飛揚,出口成章,講台下的他還是一名義工,常常參加一些公益活動,比如撿垃圾、看望貧困老人。

  “教書就是育人,育人先育己。”許錟説,做義工是傳遞善念,但更重要的是改變自己,讓自己心態更加平和,懂得感恩。

  一次偶然,與義工組織結緣

  2015年9月,在舒城縣闕店鄉管嶺村,一群大學生正用手中的筆,為村裏義務繪製墻畫。一面面農村的磚墻或土墻,逐漸被一幅幅“善心墻畫”代替,成了一道溫暖的風景。不僅如此,大學生們還主動為貧困村民捐款。

  這次活動,許錟也參與其中。那時,他是作為這些大學生的老師參加活動的,而不是一名義工。但是,這場活動讓他第一次與義工組織結緣。

  “這個村有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有8戶村民免費給一對盲人母子送了35年的菜。我們聽説後,很感動。”許錟説,他身邊有不少義工朋友,當時聽他們提出希望有人能為村裏繪製墻畫,於是,許錟就在學校裏發出倡議,徵集有專長的大學生參加。

  “很多大學生報名,我們就一起過去了,把村裏的墻面都美化了。”許錟説。後來,很多志願者得知村裏這件事,都義務過來幫忙。因為這件事,他不僅被村民們樸實的善舉感動,也為很多志願者的熱情和愛心感染。

  從那時起,義工基因進入了許錟的生命體系。兩個月後,公益組織安徽善之源公益教育發展中心組織義工,前往當地看望孤寡貧困老人,許錟也欣然參加,並決定以後自己也要做一名義工。

  “在日常教學中,我深有體會:教書就是育人,育人先育己。”許錟説,義工通過雙手傳遞正能量,讓社會更美更溫暖,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作為一名大學教師,他不僅希望能在講臺上向學生傳授知識,也想身體力行,向大學生傳遞正能量和社會責任感。

  凡人善舉,催生“燈塔效應”

  在成為一名義工之前,許錟的週末生活大致是這樣的:在家看看書,鍛鍊鍛鍊身體,或者陪愛人孩子去植物園、動物園玩玩,生活很輕鬆,節奏很舒緩。不過成為義工後,他的閒暇時光就被分割了。

  “我們做義工的內容主要有三部分:青少年發展教育、家庭教育和幫助老人。”許錟説。具體來説,義工組織的活動有很多,比如和孩子們一起撿垃圾,維護城市衛生;為市民提供義診服務,搞傳統文化講堂,扶貧助弱等。活動時間不固定,有的時候每個月一次,有時一星期多達七次。

  忙著做義工,陪伴家人的時間自然就少了,不過家人們並沒有怨言,反而很支援。

  “我愛人是安徽農業大學的教師,我不會開車,有時候我們在外地做活動,她還開車送我。”許錟説,有時他也會帶著孩子一起參加公益活動,讓孩子從小樹立良好的習慣,感受獻愛心的快樂。

  和許錟一樣,在義工這個社會群體,往往是一個人帶動一家人,一家人帶動一群人。義工們的凡人善舉,催生出了“燈塔效應”。有時候,他們出去做公益活動是幾十人一起,有時是上百人,他們會因為自己的善舉充滿成就感,而這些善舉又會感召更多人。

  做義工會影響工作嗎?許錟搖了搖頭。他説,教書是自己的首要工作,不能讓課堂品質“減分”,他會提前把課備好。他參加義工活動,利用的是空閒時間。不過讓他感動的是,學院領導對此也很支援,還鼓勵和表揚教師做義工,傳遞社會正能量,為社會做貢獻。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