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抗戰改為14年 為何做如此修改?(組圖)

2017-01-11 09:44:05 來源:新華網 作者:周山仁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十四年抗戰”概念確實有悖于我們耳熟能詳、已成為常識,併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八年抗戰”概念。而與輿論表現出的驚訝不同,學術界其實一直存在“十四年抗戰”和“八年抗戰”兩種説法。

8年抗戰改為14年 為何做如此修改?(組圖)

  十四年抗戰有歷史支撐

  日本帝國自明治維新後以英為師,脫亞入歐,內政外交追隨世界列強的殖民邏輯,企圖“八纮一宇”,開疆土于四方,通過“賭國運”,在清末接連戰勝兩個大國中國、俄國。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經濟危機重創了日本列島,為解決經濟危機,日本政壇與歐洲意、德一樣,普遍右轉,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開始抬頭並影響日本政治,九一八事變就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發生。

  九一八事變發生之後,國民政府一直以“攘外必先安內”為藉口,消極應戰。蔣介石認為當時中國的政治、財政、軍備,無法與已經現代化了的日本抗衡,中國只能暫時隱忍。但隱忍並不意味著投降,國民政府為應對即將到來的戰爭,開始佈置國防工程,並將一部分工廠向內陸遷徙,加強對經濟資源的調查和管控。

  而中國共産黨在九一八事變發生後,立即通過抗擊日本帝國主義、抨擊蔣介石不抵抗主義的政策,提出通過抗戰“武裝保衛蘇聯”的口號,並在東北組織了磐石遊擊隊、東滿遊擊隊、珠河遊擊隊等七支抗日遊擊隊。

  除國共兩黨外,其他中間政派抗日民主運動也蓬勃發展。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代表城市資産階級和知識分子的《大公報》《申報》等媒體紛紛發聲,批評國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政策,提出抗日要求。

  由以上史實可知,從1931年九一八到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中國各黨派、社會團體主動或者被動地進行了抵禦日本侵略的鬥爭,尤其對於東北民眾,他們的淪陷與抗爭都在1931年發生,十四年抗戰有真實的歷史事實支撐。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