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違拆出大驚喜!濟南現存唯一的明代古城墻露出真容

2017-03-16 13:11:41 來源:大眾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南側城墻底部是青石,2米以上的墻體用各種磚石堆砌而成。露出來的這段古城墻是城墻的東側外皮,墻體的下半部,南側是大青石,中間是青磚,北側是紅磚。西城根街的這一段約20米的古城墻,成為唯一殘存的濟南古城墻,2007年,這一段城墻遺址被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拆違拆出大驚喜!濟南現存唯一的明代古城墻露出真容

  南側城墻底部是青石,2米以上的墻體用各種磚石堆砌而成。 記者王鋒 攝

  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曾把北京的古城墻譽為偉大的傑作,是城市的“項鍊”。對歷史文化名城濟南而言,曾幾何時,也有一條環繞著古城的巍峨“項鍊”。但很遺憾,濟南的老城墻大部分都已消失,唯一殘存的一段也隱身難見。令人驚喜的是,在近日進行的拆違行動中,工作人員在拆除西城根街一處違建時,濟南現存唯一的一段明代古城墻露出了真容。

  [現場]古城墻已非“原裝”仍有公廁遮擋

  昨天下午,記者在老城區找到了這處露出真容的古城墻。找這段古城墻並不容易。從熙熙攘攘的泉城路沿鞭指巷往北,到將軍廟街後往西,經過慈雲觀和將軍廟街天主教堂,再往西,走到那條南北向的西城根街。在街的中段路西,就是剛剛露出真容的一段斑駁的古城墻。記者看到,露出來的這段古城墻長約15米,高約5米,雖然墻面很斑駁,但依然頗為壯觀,吸引了很多過路的人圍觀。

  露出來的這段古城墻是城墻的東側外皮,墻體的下半部,南側是大青石,中間是青磚,北側是紅磚。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告訴記者,大青石和青磚應該是明代原物,而紅磚則應該是後期修城墻時補上的。而在整個城墻的上半部分,很多是用亂石修補起來的,應當是後期修城墻時所為。記者看到,墻面上還有不少彈孔和炮眼,估計是戰爭留下的痕跡。城墻的下部,還有幾根斷裂的樹根橫斜出來,看起來仿佛是從磚石上生長出來的,可見城墻內部當是夯土而成。但可惜的是,露出來的古城墻已不完整,只是東側較窄的一段“墻皮”。

  而在露出來的古城墻的南側,依然有一座公廁擋住了長約5米的一段。2015年,記者曾尋訪到此處,因為那時候違建還沒拆除,城墻的大部分都被沿街建築和公廁遮擋,所以當時記者只能在廁所南側空隙抬頭往西看,才看得到殘存城墻的一角。

  在西城根街匆匆走過的75歲的鄭大娘告訴記者,她從小住在西城根街,小時候城墻“很長,也很高大,都不敢上去玩,怕摔下來”,後來拆城墻、蓋房子的時候,“那些躲在老城墻裏的動物,黃鼠狼啊什麼的,好像有靈性,未卜先知,還沒開始拆,它們就都跑出來了。”

  老城墻開拆是在67年前的1950年,那一年的2月28日,濟南市政府下令拆除老城墻,建起了環城路。據記載,當時只保留了城東南隅一段(原東南角樓——九女樓地址),後在其上建解放閣,也就是説如今解放閣的地基是原來的濟南府城墻。2007年市考古研究所曾在趵突泉北路對發現的一段殘存古城墻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完畢後,此地蓋起了高樓。西城根街的這一段約20米的古城墻,成為唯一殘存的濟南古城墻,2007年,這一段城墻遺址被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期待]拆違繼續讓古墻老城“深度融合”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告訴記者,文物部門其實一直想把這段濟南唯一的古城墻展示給市民,“這次拆違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拆違的時候我去現場看了,並且提了一些現場意見,作為濟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留下來的唯一一段原始古城墻,露出真容之後,還需要出臺詳細的保護方案,進行專家論證,從而更好地保護城墻。根據現場的初步勘察,由於留存的古城墻只是東側的墻皮,還需要對其西側進行清理、加固,挖補、修繕。”

  露出來的這段古城墻北端呈直角往東拐,但再往北的確切走向還不清楚,因此李銘表示,“最好能由考古部門對城墻北部附近進行考古發掘,這樣就能把城墻的地基清理出來,如此,地基和殘存的城墻就能完整呈現。”另外,李銘表示,古城墻周邊其他的違章建築也應繼續拆除,“把古城墻作為護城河和老城區的一個重要連接。城墻不是孤立的,是和護城河和老城相結合的,把古城墻和老城區內的老建築結合起來,就能讓大家更深切地觸摸到濟南這座古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這樣一來,就能把古城墻打造成濟南的又一處文化亮點。”

  [曾經]城墻史就是“微縮的老城史”

  濟南古城墻的歷史和濟南城的歷史休戚相關。濟南古城的形成經歷了歷下古城、齊州州城和濟南府城等演變過程。濟南設府于北宋徽宗年間(西元1101年至西元1125年),府城開始時為土城。到明洪武四年(西元1371年)才在土城“外甃以磚石,高三丈五尺,周十二里四十八丈……東曰齊川門,西曰濼源門,南曰舜田門,北曰匯波門……”。這四座城門因地勢和防禦的需要,並不左右前後相對,稱“四門不對”,東門(老東門)偏北,西門偏南,北水門偏東,只有南門在南城墻的正中位置。

  明朝曾先後五次整修濟南府城墻,使其基本定型。清末濟南商業繁榮,城內外車水馬龍,交通擁擠,為此又在府城上開四門:西南為坤順門(今趵突泉公園東門以北,黑虎泉西路與趵突泉北路交叉口處),西北為乾健門(今大明湖西南門以西一帶),巽利門(也稱新東門,即如今按察司街中段運署街往東),艮吉門(也稱小北門,今曆山街往北、匯波樓以東一帶,大明湖東門附近)。明末清初為加強城防,在齊川、歷山、濼源三門外增修甕城,且在齊川、歷山二門的甕城內各設子門兩個,又稱放軍門,甕城上設有箭樓。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