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越來越多的垂釣愛好者也來到海邊,因為在這裡,工人建起的海洋牧場正成為魚蝦的天堂。長期以來,我國沿海由於過度捕撈和受污染較重,漁業資源開始變得枯竭,在這種情況下,海洋牧場應運而生。山東省海域面積廣闊,海洋牧場在山東省是海水增養殖的發展主陣地,以“增殖放流+人工魚礁+藻場移植+智慧網箱”為主的海洋牧場建設,讓海洋漁業從“獵捕型”走向“農牧化”。
山東海洋與漁業廳工作人員介紹,人工魚礁作為一項改善海洋生態、養護漁業資源的重要設施,在國內外得到廣泛應用。山東省海洋牧場建設以投放人工魚礁為主,人工魚礁能有效阻止底拖網作業,為藻貝生物提供了附著基,局部周邊海域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大量魚蝦蟹等游泳生物聚集,生物資源量增加,生物多樣性明顯提高,人工魚礁建設有效保護和改善了海洋牧場區生態,重建了海洋牧場生態鏈。
人工魚礁附著和聚集的生物具有很強的固碳能力,按照碳匯漁業的原理,通過海洋牧場“播種”、“收穫”式的“放牧”,可從海水中移除大量碳、氮、磷元素,有效降低赤潮等因海水富營養化導致的自然災害發生率。
據測算,全省1.95萬公頃海洋牧場每年可通過藻類、貝類增殖等方式吸收大氣和海洋中的碳約49.92萬噸,相當於減排二氧化碳183.04萬噸,按照林業使用碳計量標準計算,相當於造林20.8萬公頃。
除了生態效益,人工魚礁建設還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2012年山東省已建人工魚礁區共收穫刺參、鮑魚、魚類等經濟海産品2萬多噸,帶動了苗種培育、水産品加工、休閒海釣、旅遊等相關産業的發展,推動了漁區産業結構調整,增加了就業崗位和漁民收入。
據介紹,海洋牧場産區的魚、蝦、蟹、參、貝等海珍品無需投餌施藥,長勢良好且品質安全可靠,市場價格高穩,且供不應求。山東省適宜建設的人工魚礁主要分為經濟型(即資源增殖型)和生態型(即休閒生態型和資源保護型)兩類。
據海洋與漁業廳調查,經濟型人工魚礁每畝海域平均年收入7600元,海參等海珍品稍作加工,畝均收入10240元,純收入9310元。生態型人工魚礁投放2年後即可釣捕,每畝海域年均收入2666元、純收入2133元。
規模以上牧場已建240多處
據了解,自2005年實施漁業資源修復行動計劃以來,山東省人工魚礁建設發展迅猛。目前,山東省已經成為全國人工魚礁建設規模最大、管理最規範、效果最突出的省份。
山東省人工魚礁建設規劃(2014-2020)中提到,山東省規劃建設九大人工魚礁帶,40個人工魚礁群,其佈局為東營近海1個、萊州灣4個、渤海海峽9個、煙臺近海4個、威海近海4個、榮成近海6個、文登—海陽近海5個、青島近海4個、日照近海3個。從而形成規模適宜、佈局合理、技術先進的人工魚礁建設格局,構成集人工魚礁建設、休閒海釣、生態環境修復和資源合理利用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生態工程建設框架。
截至2016年底,省級及以上財政扶持海洋牧場建設項目118個,項目總投資20.8億元,累計投放各類人工魚礁1121萬空方,配套開展了海藻場和海藻床建設;投入增殖放流資金2.4億元,放流戀礁魚類1.87億尾,底播各種貝類69.7億粒。全省已建設規模以上(投資100萬元以上)海洋牧場240多處,海域面積1.95萬公頃。
廢舊漁船變廢為寶還能保護生態
山東省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管理中心海洋牧場科科長孫立元介紹,人工魚礁的材料很複雜,有投放石質構件的,有投放混凝土構件的,也有投放鋼制構件的,不過現在有一個趨勢是使用廢舊漁船。
“用廢舊漁船,主要是變廢為寶,以前大型鋼結構的遠洋漁船,都是鐵殼的,淘汰了以後還要花錢去把它切割開,才能報廢,浪費人力物力財力,這樣的話,你稍微花點錢,清污一下投礁,既省了投礁的錢,也省了你拆解漁船的錢。”孫立元表示。
孫立元介紹,跟其他的材料相比,廢棄的漁船作為人工魚礁的礁體所佔的比例以前並不大,因為以前報廢的漁船很少,這兩年為了保護海洋生態,壓減漁船數,壓減馬力數,報廢漁船數量增多,有很多廢棄的漁船可以作為投礁的材料。
“現在還沒有多少,剛開始放。”孫立元表示,“我們正在想辦法調整這些淘汰下來的漁船進行投礁。”
孫立元介紹,對於人工魚礁的材料構成,老百姓還是以投石為主,因為他們不掌握技術。而省裏的項目主要是投混凝土構件,因為它對生態的恢復作用比較大。人工魚礁並不是簡簡單單把材料投下去就行,還需要技術支撐,沒有技術沒法幹,投礁不是簡單的事情,需要先去調查海區的狀況,調查海區適不適合投礁,適合投的話,也要先做一下規劃,設計魚礁的礁型。
“你需要什麼樣的礁型,跟你海洋牧場發展是什麼樣的方向有關係,你要搞休閒海釣,增殖魚類資源,就得投大型構件。”孫立元表示。(朱洪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