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渤海糧倉工程:鹽鹼地如何變身大糧倉?

2017-06-07 15:20:27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山東渤海糧倉工程:鹽鹼地如何變身大糧倉?---芒種時節,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永安鎮28村的馬廣華,又轉到了自己的田地裏,看看今年剛種上的新苗。”  山東省渤海糧倉專家組成員張立賓説,支援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流轉土地,採取規模經營的方式參與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建設,促進了新技術、新品種快速擴散。

  郭祥繪

  芒種時節,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永安鎮28村的馬廣華,又轉到了自己的田地裏,看看今年剛種上的新苗。

  馬廣華今年61歲,是當地的種糧大戶。他的這片地位於黃河三角洲,距離入海口15公里。

  “以前這裡都是鹽鹼地,從土裏返出來的鹽鹼花白花白的,根本沒法種地,有的地方連苗都發不出來,甚至草都不長。”種了20多年地的馬廣華對這裡記憶尤深。

  現在,他一點也不發愁了:土地有了土地的樣子,還能結出碩果,賣個好價錢,這裡可成了大糧倉!

  他口中的“大糧倉”,就是2013年,中科院聯合科技部在山東推行的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由省科技廳制定總體規劃和要求,推進治理鹽鹼地和改造中低産田,東營、德州、濱州三個黃河沿岸城市位列其中。

  降鹽培肥,秸稈還田,土地肥力這麼提

  鹽鹼地,由於靠近海邊,海水不時浸入土地,鹽分和鹼含量遠超土壤正常值。當降水充足時,溶于水中的鹽分滲到底層或者流走,可以脫鹽;但降水不足的季節,地下水會通過毛細作用上升到土壤中,水分蒸發後,鹽分則會聚集在土地表層,久而久之形成鹽鹼地。

  土地降鹽培肥,是渤海糧倉示範工程的重點和難點。對於地處黃河入海口的東營,更是迫在眉睫。為了降低鹽鹼含量,東營市科技局聯合國土局,把項目內的土地進行集中整治,開發鹽鹼荒地。

  馬廣華家裏原本只有一二十畝地,最早種過棉花,耐鹽鹼,但隨著棉花價錢越來越低,最後賠錢都賣不出去,不得不另謀出路。由於他家的地靠近海邊,旱糧難以生長,他改種時,選了水稻。2013年,渤海糧倉項目在東營啟動,做過農技員的馬廣華嗅到了希望的味道,緊跟著報了名,在一邦水稻核心區內流轉了150畝土地。渤海糧倉項目分為核心區和示範區,分別用於技術創新和技術組裝。一邦水稻核心區雖然鹽鹼地面積大、鹽鹼程度高,但水源條件好,很適合種水稻。

  在馬廣華的田裏,分佈著一道一道的溝渠。“這是政府出錢挖的,這種深溝渠可以用來排鹽隔鹼,降低地下水位,鹽鹼不會往上析出。”他説,還有一些土地採用的是暗管改鹼和種植田菁相結合的技術,開發利用重鹽鹼地。

  馬廣華解釋説,改良鹽鹼地的重要方法就是降低地下水位,避免已經下滲到地下水中的降水,攜帶鹽分通過毛細作用上升至地表。暗管改鹼,就是在地表以下一米五的位置埋入透水管,控制地下水位保持在這個低水準上。透水管帶有小孔,淡水豐沛時往下走,鹽鹼就可以隨著水分從管內流走。

  由於土地之前長期鹽鹼化,普遍存在土壤板結等土壤結構不合理問題,無論是種植水稻還是小麥、玉米,首先都要改善土壤肥力,提高有機質,其中秸稈還田成為農民們最常用的方法。“秸稈還田作用很大,是我們使用的主要技術,深翻後埋入土裏兩三釐米,三到五天即可種植,效果很好。”山東良星種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福俊説。以前,秸稈不受農民待見,都是焚燒處理。

  統一指導,統一回購,糧食種植這麼推

  除了改良鹽鹼地,渤海糧倉項目還以農業企業為主體,與農戶開展合作,規模經營讓糧食産量和農民收入都提高了不少。

  德州位於渤海糧倉的最西側,鹽鹼地以中低度為主,王福俊的公司就在德州寧津縣。2013年,良星種業承接了德州市科技局渤海糧倉項目後,著力選育抗鹽鹼、高産、抗病蟲害的小麥品種,並與農戶簽訂協議,公司向農戶提供統一的種子、農技、指導,並進行統一回購,減少農戶後顧之憂。

  為此,種糧大戶王洪森流轉了300畝土地,與良星種業簽訂合同,種植小麥和玉米。“從那時候起我就用他們的種子,什麼時候種、什麼時候施肥,都有專家到府來指導,咱也按照科學來種植。”他説,“以前秸稈都燒了,現在知道不僅可以還田,還可以回收喂牲口,一畝秸稈能賣三四十塊錢。”

  王福俊告訴記者,鹽鹼地要通過配方施肥,根據土壤內的氮磷鉀含量測算。“以前大家比較盲目,肥料一點沒少上,卻達不到理想效果,那是因為比例不對,實際上沒必要用那麼多。”根據統一測土配方,不僅可以少施肥,節省成本,還能達到好效果。有了良星種業的統一服務,王洪森的糧食産量明顯提高,一畝地增産10%—20%,“而且現在省心多了!”

  山東省渤海糧倉專家組成員張立賓説,支援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流轉土地,採取規模經營的方式參與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建設,促進了新技術、新品種快速擴散。

  除了參與到生産環節,一些農業公司也在訂單農業發展的道路上做了有益嘗試。記者了解到,東營市的一邦農業科技開發公司就採取統一供苗(種)、統一插秧、統一指導、統一回購的訂單模式,與農民合作社或家庭農場簽訂合同,發展水稻産業基地5.3萬畝,有效避免了農民合作社或家庭農場的創新風險,提升了種植效益。

  生態保護,因地制宜,糧倉未來這麼幹

  鹽鹼地的養護與利用是當前的工作重點,但在張立賓看來,重鹽鹼地開發利用與生態保護要兼顧。“建設渤海糧倉,必須在注重高效發展的同時,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態建設方向,走綠色發展、低碳發展、迴圈發展的路子。”

  張立賓説,暗管改鹼、種植田菁等方法,在降鹽培肥的同時減少了化學産品的投入,這種以物理措施和生物措施為主的保護性技術,在改善土地理化性狀的同時,保護了區域農業生態環境。

  渤海糧倉探索過程中,核心是因地制宜。比如德州土地廣闊,適宜種植旱糧。而東營臨海,鹽鹼地分佈廣,層次清晰,更適合採取“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的方式。張立賓舉例説,中輕度鹽鹼區,走的是棉改糧、糧經飼三元種植、種養加迴圈發展的路子;重度鹽鹼區,重點推行稻田生態種養模式,稻鴨、稻鰍混養,開展綠色稻米生産。

  這不,馬廣華就嘗試了種養迴圈的路子。“我的稻田裏養的甲魚和大閘蟹非常成功,而且混養模式不施肥,生態種植更環保,賣的價錢還高。一年光養殖就能掙30多萬元。”説到這些,馬廣華興奮起來。

  目前,東營市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示範區面積達到42.4萬畝,較去年增加了7.9萬畝。其中,12萬畝鹽鹼荒地基本達到中産田産出水準,30萬畝中低産田逐漸改造為中高産田。2016年,濱州示範面積達到33萬畝,示範區域由無棣縣擴展到沾化、濱城、惠民、陽信、北海等7個縣區(開發區)。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