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面到太空追蹤灰霾 中國科學家發現了什麼?

2017-03-02 16:16:37 來源:中國寧波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大氣中的灰霾到底怎麼形成的?中國什麼時候能把灰霾治理好?對於治霾科學家有什麼建議?針對這些政府和公眾迫切關注的問題,中國科學院3月1日公佈了在大氣灰霾追因溯源、預警監控、防治措施等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

  2017年1月3日籠罩在霧霾中的北京東三環地區的樓群(新華社記者李欣攝)

  大氣中的灰霾到底怎麼形成的?中國什麼時候能把灰霾治理好?對於治霾科學家有什麼建議?針對這些政府和公眾迫切關注的問題,中國科學院3月1日公佈了在大氣灰霾追因溯源、預警監控、防治措施等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

  數據顯示空氣好轉,公眾為啥沒感覺?

  據介紹,2013年以來,全國空氣品質總體向好,優良天數比例明顯上升,2013至2016年,全國平均改善幅度在30%左右,污染更重的京津冀地區改善幅度更大。但是,公眾為什麼沒有明顯感受到大氣品質改善呢?

  中科院區域大氣環境研究卓越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賀泓解釋説,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大氣中顆粒物濃度還遠未達到人們能感受到的顯著改善的拐點;二是在冬季包括北京在內的中東部大氣PM2.5濃度與前三年相比並沒有顯著降低,人們會記住這樣的感受。

  中科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首席科學家賀泓在介紹研究成果。(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

  霧霾形成機制還有搞不清楚的地方

  賀泓説,污染排放是灰霾形成的內因。PM2.5來源包括直接排放(一次源)和二次生成(二次源)。PM2.5的二次生成是指排放到大氣中的氣態污染物通過多種化學物理過程被轉化為硫酸鹽、硝酸鹽、銨鹽和二次有機氣溶膠等細顆粒物。一些污染源比如汽油車,雖然其尾氣中一次顆粒物濃度不高,但在大氣中反應後産生大量二次顆粒物,成為城市PM2.5的重要來源之一。目前科學家對二次顆粒物爆發增長致霾的機制還有很多認識不清楚的地方。

  他説,出現以低風速和逆溫為特徵的不利氣象條件是霧霾形成的外因。氣象資料統計表明,近40年來京津冀年平均風速逐年減小,減小幅度達37%,尤其對京津冀污染物擴散有利的北風頻次和風速都顯著下降。另外,排放到大氣中的PM2.5一定程度上會削弱到達地表的太陽光強度,導致地表溫度下降,而上層顆粒物中的吸光性物質會提高該層大氣的溫度,從而形成下冷上熱的穩定大氣結構,空氣對流減弱,進一步加劇污染形成。

  賀泓説,正因為這種內外因交織、特別是二次顆粒物生成的機制,灰霾問題的複雜性和治理的艱巨性大大增加了。

  治霾既要打攻堅戰,也要打持久戰

  “由於灰霾治理複雜性和艱巨性的特點,實現空氣品質根本好轉將是一個政府領導、科技支撐、企業實施、市場調節、全民參與的漸進過程,我們有必要形成共識,解決我國灰霾問題必須下最大的決心,同時也要有最大的耐心。”賀泓説。

  他説,英國倫敦煙霧事件、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後採取了嚴格立法和執法、污染控制技術升級、産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等“組合拳”,經過20至40年的努力,使得空氣品質得以改善。

  “中國面臨的灰霾問題更加複雜,能源稟賦、地區差異等更加不利,空氣品質的改善既要打好攻堅戰,也要打好持久戰。”賀泓説。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解決大氣污染必由之路

  專家指出,中國現階段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基數大,現有能源結構仍以煤炭為主(約66%)。近年來,機動車、工業、農業以及生活排放強度顯著增加,導致各種複合污染加劇。中國産業佈局相對集中,使得華北、東北、成渝、關中、珠三角、長三角的區域特徵明顯,尤其是京津冀地區單位面積的能耗和排放量都是全球最高的區域,形成了目前燃煤-工業排放-機動車-農業排放多類型污染、高負荷共存的重度複合大氣污染類型,複合污染導致的環境容量下降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大氣污染控制的成效。

  賀泓説,從趨勢上來講,中國空氣品質總體在向好發展,但要從根本上解決灰霾污染,涉及到産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和普及控制技術與社會經濟成本等諸多問題,勢必都需要經過一個長期的不斷優化調整的階段。對於京津冀地區來説,協同發展更是解決大氣污染乃至生態環境問題的一個必由之路。

  衛星監測北京及華北地灰霾狀況(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供圖)

  一線城市應突出控制機動車尾氣污染

  專家説,根據灰霾治理複雜性、艱巨性和長期性的特點分析,以及《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經驗來看,要實現空氣品質長期穩定改善,大氣灰霾治理需要加強針對性,力爭精準治霾,以最小的經濟代價獲得最大的空氣品質改善效果。

  科學家提供的建議包括: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加強多污染物的協同減排。一線大城市應把機動車尾氣污染控制放在突出位置。加大中國北方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力度,大力防控農村和城鄉結合部散煤和秸稈燃燒導致的季節性霾污染。

  針對機動車尾氣問題,賀泓特別指出,機動車尾氣排放的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和一次PM2.5等污染物,對城市大氣灰霾和光化學煙霧的形成有重要貢獻。發達國家的治理經驗表明,機動車尾氣導致的光化學煙霧污染將是比灰霾污染更長期、更難治理的頑疾。

  科學家建議,應加快新車排放標準的提升,加強在用車輛的監控,實行尾氣凈化裝置的定期更換,加快淘汰老舊機動車;發展公共交通,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立法控制非道路機動車(工程車,農用車等)排放。控制機動車排放污染,可以非線性地為工業源排放創造空間,減少大氣污染治理對國民經濟的衝擊。此外,排放分擔率高的重型柴油車排放污染控制應該放在目前重中之重的位置。港口城市應加強船舶排放污染的控制。城郊鄉村重點治理“小散亂污”企業,健全法規制度,加大執法力度,落實問責機制。

  衛星可從太空監測隱蔽的污染源頭

  除了在地面站點對PM2.5開展監測,中國還利用衛星,從太空為大氣品質監測提供了全新視角。

  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程天海介紹,從2000年開始衛星遙感技術可以提供大氣顆粒物定量資訊,與傳統的地面污染監測手段相比,衛星監測可從空中監測不易發現的污染源頭,覆蓋面更廣,用途廣泛。

  他説,綜合利用國內外遙感衛星數據進行大氣污染監測,與地面環保監測數據結合,對灰霾成因展開綜合分析研判,可為今後灰霾治理提供更多強有力的手段。

  他介紹,衛星數據表明多年來中國灰霾治理成效顯著,應堅定治理信心。從灰霾問題相對嚴重的京津冀地區看,PM2.5年平均濃度從2013年開始呈現出明顯下降趨勢。2016年與2013年相比,京津冀PM2.5濃度下降幅度為29.7%。

  然而,衛星監測也顯示,北京灰霾治理工作雖然從2013年以來的確取得成效,但在2014年至2016年間,受氣候條件、供暖保障以及周邊省市影響,北京市冬季供暖季的PM2.5濃度呈現逐年上升趨勢,2016年冬季PM2.5濃度高於前兩年,這也印證了群眾對空氣污染的強烈感受。

  從衛星影像上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區空氣污染嚴重程度南高北低特徵明顯。從“十二五”京津冀地區5年平均PM2.5分佈圖看,該地區從南到北灰霾狀況逐漸減輕,呈現出南高北低的趨勢,河北南部的石家莊、邢臺、邯鄲等地區較高,承德和張家口等地區較低。(記者喻菲)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