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説:屠呦呦研究員
今天上午,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北京頒出,屠呦呦研究員和趙忠賢院士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數據顯示,2016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共授予287項(人),授獎總數比2015年減少15項。
圖説:趙忠賢院士
國家科學技術獎是衡量科技創新和重大成果産出的重要指標之一。上海2016年科技創新碩果纍纍,獲獎總數比2015年增加了10項,達到了52項。在高等級獎項中,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3項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7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當中,均有上海科創力量的身影。
別認為國家科學技術獎特別高大上,和我們沒關係。這些獲得大獎的科學研究,最終還是要回饋老百姓。上海的科學家們,去年研究點了啥?
高端裝備製造:
上海航太設備製造總廠孟光領銜的“航太大型複雜結構件特種成套製造裝備及工藝”,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運載火箭的製造能力是航太強國的重要標誌。項目團隊自主研發了火箭貯箱5大關鍵成套製造裝備及工藝,顯著提升了箭體的製造水準,實現了箭體的綠色、高效、節能、高品質和高可靠製造。
航太工程:
同濟大學童小華領銜完成的“航太重大工程的遙感空間資訊可信度理論與關鍵技術”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面向國家航太重大工程,針對測繪遙感空間數據的可信度保障問題,構建了理論方法,突破了航太探測場景靜態要素可信度量、航太器動態數據可信控制和海量遙感空間數據産品可信評估等共性關鍵技術。成果成功用於嫦娥探月、測繪衛星、載人航太和國土資源調查等重大工程,為我國航太發展的測繪保障做出了貢獻。
資訊技術:
上海交通大學朱向陽領銜的“靈巧假肢及其神經資訊通道重建技術”項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智慧假肢被《LifeScience》列為未來十大創新技術之一,假肢機構設計和神經資訊通道重建是核心難點。朱向陽團隊實現了單自由度假肢與生機介面功能的全面升級換代,並研製了2~6自由度靈巧假肢系列産品。
此外,上海還在新材料領域、生命健康、綠色發展等領域獲得多個獎項。例如,上海交通大學黃震研究團隊歷時二十年,圍繞柴油與替代燃料,發明瞭強化快速燃油噴射和高擴散度噴霧技術、高效清潔快速燃燒技術和多燃料適應性技術,用於柴油機和二甲醚發動機,與濰柴合作開發國際上首臺滿足歐VI排放標準的WP6DME二甲醚發動機。
同濟大學朱合華研究團隊攻克了在城市高密集地區建造地下空間面臨的關鍵難題,建立了以點狀新建與改擴建、線狀穿越、面上整合示範為主線的核心技術體系。成功應用於北京、上海、廣州、重慶、蘇州、南昌、印度等130多項有重大影響的代表性工程中,促進了地下空間資源的高效利用,促進了學科與行業的跨越發展。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上海市獲獎項目中,70後科學家為數不少。青年科學家正不斷成長為科研和學術帶頭人,成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中流砥柱。(新民晚報新民網記者 蕭君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