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氏千年古銀杏
古樹名木作為活著的歷史見證,甚至比古建築更加鮮活地傳遞著古老的資訊。在莒縣碁山鎮龐莊村中,有一株樹齡達千年的古銀杏樹,它見證了龐氏一族盛衰興廢。
在龐莊村的中間,龐氏古銀杏樹屹然挺立著。據了解,該樹樹齡1000餘年,樹高31.5米,主幹高6米,胸圍6.2米,冠幅南北35米,東西28.4米,為雌株。此樹生長在土壤肥沃、水肥充足的地方,長勢旺盛,蔽陰840多平方米。
據傳,北宋初年,太師龐文因罪全家被抄斬,其倖免遇難的家人經一個多月的晝宿夜行,逃難到莒縣北鄉。龐氏人置了些田産,過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由於人口繁衍,人戶漸多,遂以姓氏名村為龐莊。後龐氏日子越過越好,不僅蓋起了深宅大院,而且在宅舍之後建了一個大花園,除栽植花草外,還栽了一棵銀杏樹。後在明代中期,管氏、王氏遷此居住,龐莊已擴展為數姓居住的大村莊。
清代初年,龐氏銀杏樹已長成兩個成人才能摟抱的大樹,枝繁葉茂,果實纍纍,龐氏一族也和銀杏樹一樣人丁興旺,家道殷實。所以,龐氏把銀杏樹視為家族視為興衰的的象徵。
但到了清代中期,銀杏樹出了毛病,剛到夏季就枝衰葉黃,果實脫落,連續好幾年沒有好轉。龐氏族長請來的先生經過一番觀察掐算,説:“看是樹的毛病,實是老天示警,龐氏居此六七百年,脈氣已衰,樹的枝葉發黃事小,殃及人口事大!”族長請教破解之法,地理先生説:“最好的辦法就是選址遷村!”
據村民介紹:“因為封建社會人們迷信風水,所以龐氏從清代中期到清代末年,全部遷往東鄉的姚頭村(今屬五蓮縣),龐氏遺物只剩村中的這棵銀杏樹和村西北的十多畝大的龐家林。”解放初期,姚頭村的龐氏一族還有到龐家林上墳祭祖的,後經整地改土,龐家林已成一片農田。
龐氏古銀杏樹經歷了朝代的更疊,世事的滄桑後,它們如一本厚重的書籍,裏面寫滿了龐氏一族珍貴的記憶。(記者 鄭雲歌 實習生 丁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