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光榮脫貧” 彰顯文化強力(組圖)

2017-06-16 08:07:07 來源:大眾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慧雯 字號:T|T
摘要】6月15日,新華社發佈重頭稿件《山東“光榮脫貧”彰顯文化強力》,關注山東特色的脫貧之路。文章説,經濟文化大省山東在新一輪脫貧攻堅中,發揮文化滋養和精神支撐的作用,堅持要“富口袋”先“富腦袋”,激發了貧困人群的小康追求,彰顯出精神文化的強大力量,走出了一條有山東特色的“光榮脫貧”之路。

  原標題:新華社關注山東“光榮脫貧”:彰顯文化強力

  6月15日,新華社發佈重頭稿件《山東“光榮脫貧”彰顯文化強力》,關注山東特色的脫貧之路。文章説,經濟文化大省山東在新一輪脫貧攻堅中,發揮文化滋養和精神支撐的作用,堅持要“富口袋”先“富腦袋”,激發了貧困人群的小康追求,彰顯出精神文化的強大力量,走出了一條有山東特色的“光榮脫貧”之路。該報道發佈後,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青年網等進行轉發。

  這篇2900多字的報道從“紅色精神激勵”、“傳統文化滋養”、“時代楷模引領”、“鄉風文明重塑”四個方面對山東特色的“光榮脫貧”之路進行了全面的闡述。文章最後援引山東省扶貧辦主任時培偉的話説,到2018年,不僅要確保山東242.4萬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更要讓齊魯大地的“光榮脫貧”成為山東由文化大省邁向文化強省的時代標誌。文章全文如下:

  從“給錢給物”到“自立自強”,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經濟文化大省山東在新一輪脫貧攻堅中,發揮文化滋養和精神支撐的作用,堅持要“富口袋”先“富腦袋”,激發了貧困人群的小康追求,彰顯出精神文化的強大力量,走出了一條有山東特色的“光榮脫貧”之路。

  紅色精神激勵 脫貧必戰必勝

  70年前,一場孟良崮戰役,成為解放戰爭中扭轉華東乃至全國戰局的關鍵一戰。

  然而,革命戰爭年代走在前面的老區,在奔小康的路上卻落在了後頭。到前年底,臨沂市尚有貧困人口44萬餘人,佔全省六分之一。

  以決戰決勝之勢,再打一場脫貧攻堅的孟良崮戰役。臨沂市委書記林峰海説,光“輸血”輸不來真富裕,“等靠要”等不來真發展,脫貧致富最終要靠啟動貧困戶內生動力來實現。

  在加大物質保障的同時,臨沂市引導老區人民“寧肯苦幹、決不苦熬”,動員貧困群眾自強自立,主動脫貧、光榮脫貧。

  市扶貧辦副主任熊長遠説:“我們在市內新聞媒體開設專題專欄,組織30多個宣講團,開展宣講活動2700多場次,以沂蒙精神提振脫貧精氣神,實現了各級幹部‘我要扶貧’和貧困戶‘我要脫貧’同頻共振。”

  “最後一口飯做軍糧,最後一尺布做軍裝,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蒙陰縣72歲的徐美鳳説:“我們的父輩是擁軍支前,現在讓我吃喝全靠政府,這不是打我的臉嗎?”

  按照政策,徐美鳳可以享受“兜底脫貧”,但老人不願坐享其成。在村幹部的幫助下,她以“合作社+貧困戶”模式養殖長毛兔,實現“光榮脫貧”,成為去年臨沂市摘掉貧困帽子的29萬貧困戶之一。

  蒙山巍巍,沂河湯湯,山東處處是紅色熱土。早在抗戰時期,山東抗日根據地就是中共領導下的五大根據地之一;抗戰結束時,山東根據地中的魯中、魯南、濱海、渤海、膠東五大區已連成一片。血與火熔煉鑄就的紅色精神,在齊魯大地血脈相傳、歷久彌新,煥發出新的時代光芒。

  目前,山東擁有184個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7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脫貧攻堅戰源源不斷地輸送著“精神給養”。在紅色精神激勵下,越來越多的群眾脫貧奔小康。去年,山東151萬貧困人口順利脫貧,超額完成120萬人的年度減貧目標任務。

  傳統文化滋養 “齊家”要靠自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德不孤,必有鄰”……山東是孔孟之鄉,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充足養分。

  “白髮浪潮”下的山東,60歲以上的老齡貧困人口占50.3%。在日照市桑園鎮大庫溝村,81歲的王桂英年老體衰,幾乎沒有勞動能力。去年開始,她每月除了享有100元政府養老金外,還能領到110元的“孝德基金”。

  “孝德基金”是山東根據敬老愛老的文化傳統而創立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子女給老人的養老費、社會捐贈的善款、財政補貼的養老金。這些資金統一集中到村組,逐月給老人發放,使貧困老人衣食無憂。目前這項工作已在全省鋪開。

  除“孝德基金”外,鄉村“儒學講堂”、善行義舉“四德榜”等工作在山東也開展得如火如荼。

  對曲阜市陵城鎮玄帝廟村的孔慶榮來説,2014年是“黑色”的——婆婆和丈夫相繼因病去世,留下她和兩個孩子。大半年間,她以淚洗面,閉門不出,原本一個寬裕之家陷入了貧困。

  一家有難四鄰來幫。村裏“儒學講堂”的講師為她量身訂制了“仁者愛人”“守望相助”“齊家自強”等課程,鼓勵她勇敢生活;村婦女主任、女街坊隔三差五到府來幫她打開心結。最終,孔慶榮重拾生活信心,推開家門走進了廠門。

  如今,像玄帝廟村這樣的“儒學講堂”,山東建成了近7000個,開展活動3萬餘場,參與群眾400萬餘人次;建成社區“儒學講堂”2200多個,開展活動1萬餘場,參與群眾70萬餘人次。

  在淄博市桓臺縣華溝村的“四德榜”上,奉養老人的柴米油鹽、尊老愛幼的點滴小事、日常裏的助人為樂,都記錄得清清楚楚。近年來,山東農村設立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個人品德“四德榜”9萬多個,覆蓋90%以上的村莊、社區。

  讓善行義舉上了榜,為凡人百姓立了傳。不少貧困群眾説“身邊的榜樣能做到,為啥我做不到?”優秀的齊魯文化潛移默化,成風化人,激發起貧困人群致富奔小康的內生力量。

  時代楷模引領 “頭雁效應”迸發

  地處魯中腹地的沂源縣西裏鎮張家泉村,萬畝桃林果實正艷。這世外桃源般的山村美景,是今年80多歲的時代楷模朱彥夫引領一代又一代村民幹出來的。

  現任村支部書記劉文合説:“把一個貧窮落後村發展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村,老書記給我們帶了個好頭。從他以後,每任村幹部都比著他幹。”

  張家泉村百公里外的中郝峪村,原來是個閉塞的窮山村。幾年前,村裏搞起了鄉村旅遊,每年吸引幾十萬遊客,創收數千萬元。“馬大娘豆腐坊”“老梁煎餅坊”“四嬸子糕面坊”……家家戶戶特色各具,讓遊客興致盎然。

  中郝峪村的巨變,得益於村裏一名“80後”趙勝建。他把村民的房屋、土地、山林等資源折價入股,無資源、無資金的貧困人口也給予人頭股,通過分紅讓村裏貧困戶全部脫貧。

  “全村364名村民全部入股,去年每人平均分紅4000元。光靠這筆錢,原來三口之家的貧困戶也成了萬元戶。”趙勝建説。

  從2012年起,山東持續開展“學雷鋒,做山東好人”活動,至今共評出“山東好人”近4000名、“山東好人之星”274名,861人榮登“中國好人榜”,數量居全國前列;評選263名“全省道德模範”,其中13人當選“全國道德模範”。

  2015年起,山東又陸續評選了9位“齊魯時代楷模”、77位“齊魯最美人物”,還有4人榮獲全國“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扶貧攻堅戰,要有領頭雁。為了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山東充分發揮時代楷模、致富能人的“頭雁引領”作用,讓他們“幹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幹”,最終不讓一個老鄉掉隊。

  鄉風文明重塑 人情不成負擔

  長期以來,一些地方紅白事大操大辦,加重了群眾負擔。山東農村此風尤甚,成為脫貧群眾返貧的重要因素,吞噬了來之不易的脫貧攻堅成果。

  去年6月,山東被列為全國農村移風易俗工作的試點省份之一,整治紅白事鋪張浪費成為一項重要內容。

  記者在臨沂市臨港區泉子社區看到,65歲的李相坡一大早來到社區辦公室,在“喪事簡辦保證書”上鄭重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喪事簡辦保證書”對人數、規格、禮金、宴席等方面,做出了減少鋪張浪費的詳細規定。比如,菜金不超過100元一桌,不上煙酒。

  “通過這些‘禁令’,村民辦喪事的花費已由三四萬元下降到一萬元以下,時間也從三五天縮減到兩天以內,大大減輕了村民負擔。”社區黨總支書記李相元説。

  去年以來,山東陸續在全省農村、社區成立了8.6萬餘個紅白理事會,以村規民約的形式,整治紅白事互相攀比、鋪張浪費之風,重塑鄉村文明新風,為群眾“人情賬本”減負。

  只有築牢精神之堤,才能守好物質之財。山東省扶貧辦主任時培偉説,到2018年,不僅要確保山東242.4萬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更要讓齊魯大地的“光榮脫貧”成為山東由文化大省邁向文化強省的時代標誌。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