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網路謠言涉及食安 “棉花肉松”等撞擊社會神經

2017-06-21 09:38:43 來源:大眾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雪 字號:T|T
摘要】前不久,一段視頻在網路傳播並引發大量關注。視頻中,有人假借所謂“科學實驗”,造謠某品牌紫菜為塑膠製品假冒,引起恐慌。

  原標題:45%網路謠言涉及食品安全 “棉花肉松”等撞擊社會神經

  前不久,一段視頻在網路傳播並引發大量關注。視頻中,有人假借所謂“科學實驗”,造謠某品牌紫菜為塑膠製品假冒,引起恐慌。在食品安全領域,類似網上造謠、傳謠事件早已屢見不鮮,從“紙餡肉包子”到“棉花肉松”,從“低鈉鹽是奪命鹽”再到此次“塑膠紫菜”事件,食品安全謠言一次又一次地撞擊著社會神經。

  “塑膠紫菜”造謠,看似違背常識,卻為何能在網路大肆傳播?食品網路謠言又為何屢禁不止?有關部門又該如何建立機制來治理網路謠言?

  重災區:45%網路謠言涉及食安

  今年2月,幾條短視頻在社交網路上炸開了鍋。視頻中,有人將紫菜泡水撕扯,繼而用火燒,稱該品牌的紫菜很難扯斷,點燃後還有刺鼻味道,由此,視頻製作者得出結論,某品牌的紫菜是“塑膠做的”,勸誡網友“別吃了”。

  “短短一週時間內,便有20多個不同版本的‘塑膠紫菜’視頻在網上爆髮式傳播。”福建省晉江市公安局經偵大隊三中隊副中隊長陳曉山説。

  “塑膠紫菜”謠言視頻在網路上的幾何式擴散給相關企業帶來巨大經濟損失。據了解,從2月17日至3月28日,黑龍江、廣西、甘肅等地多家超市下架視頻中出現的某紫菜産品,18家經銷商退貨,退貨金額高達468萬餘元。

  為遏制謠言蔓延勢頭,維護商家合法權益,公安部迅速展開行動,組織指揮福建、天津等地公安機關嚴打網路造謠傳謠。截至5月底,抓獲拍攝“塑膠紫菜”謠言視頻實施敲詐勒索人員5名,製造“塑膠紫菜”謠言人員5名、傳播謠言資訊人員8名。

  “塑膠紫菜”謠言因何而起?制謠傳謠的犯罪嫌疑人王某表示,他因在吃餛飩時認為自己吃到了“塑膠做的假紫菜”,便聯繫生産企業進行維權,後來起了貪念,想要找企業勒索高額賠償,於是製作了在網路廣泛傳播的“塑膠紫菜”視頻。

  無獨有偶,日前,因為發佈一段聲稱“肉松餅裏裝棉花”的視頻,青島兩名婦女被拘留。視頻中,她們將某品牌肉松餅拿水浸泡,並用手揉搓,形成一團白色絮狀物,她們稱這種絮狀物是“棉花”,並將視頻上傳網路,引發恐慌。

  本報記者調查發現,即使上述謠言已被辟謠,仍有部分網友擔心視頻內容為真。比如,網友“咖啡N_5205”就親自做起了實驗,將自己常買的肉松泡在水裏,並表示“用水浸泡一下真會褪色,還拉得好長,和棉花真的像,我越來越懷疑,這是肉麼?”搜索朋友圈,記者還發現,一些食安網路謠言仍在傳播,造謠者大多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語言,通過移花接木或模糊事實等手段,製造謠言,混淆視聽。

  如今,食品安全謠言已成氾濫之勢。據統計,在各種網路謠言中,食品類謠言佔到45%,食安問題已經成為網路造謠、傳謠的重災區。

  看本質:折射公眾不安心理

  “目前在網上傳播食品安全謠言的人,一部分是為博取眼球、賺取熱度,也有極個別人是為牟取不法利益而對食品生産銷售企業、在售食品編造謠言,有意抹黑。”談及為何網上頻繁有人就食安問題造謠、傳謠,公安部網路安全保衛局副局長張宏業表示。

  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儘管很多網路謠言明顯有悖常識,但仍能在網上大肆傳播,讓很多網友中招。

  專家表示,民眾容易聽信謠言與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頻發所産生的焦慮感有關。目前公眾對食品安全滿意度較低,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爆發引發公眾的憤怒情緒和不安全感,再加上專業知識有限,民眾容易聽信網路上的食品安全謠言。

  “近年來,人們對問題食品警惕性極高,稍有風吹草動就繃緊神經,網上一旦出現與食品相關的傳言,人們的擔憂心理及敏感神經馬上就被觸動,謠言就會迅速發酵,進而擾亂百姓的消費判斷,損害行業發展。”食藥監總局新聞發言人顏江瑛表示。

  另一方面,隨著微網志、微信等自媒體的快速發展,公眾媒介素養跟不上媒體形態的更新換代,也是公眾頻頻“中招”的原因。借助不斷翻新的表現形式,近年來網路謠言“新花招”頻頻出現,就連常常使用網路的年輕網友都直呼“防不勝防”。有的將舊聞翻炒,掐頭去尾,虛實摻雜,並通過視頻剪接,“製造”真相;有的則變換表現形式,從文字、圖片“升級”到動畫、直播等,吸引眼球;有的甚至借助所謂“專家”發聲,編造“最新研究成果”欺騙民眾……

  公眾面對食品安全謠言時難以甄別真偽,本著保護自己和家人、朋友的心理,雖明知這些內容非常荒謬、可信度低,也要“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甚至在社交網路上轉發,客觀上起到為謠言推波助瀾的作用。

  找對策:給食安謠言“治未病”

  馬克·吐溫曾説過:“當真相還在穿鞋,謠言已經跑遍半個世界。”這在自媒體時代得到應驗。飛速傳播的各類食品謠言往往讓公眾和有關部門措手不及,對謠言的“事後治理”模式也與公眾期待不相適應。對此,社會各界呼籲,是該對食品謠言重拳治理的時候了。

  專家認為,要想阻遏謠言的氾濫和流佈,當務之急是大幅提高造謠、傳謠者的違法成本,打消違法人員的僥倖心理,給食安謠言“治未病”。

  “網上食品謠言多、傳播快,一個重要原因是違法成本低。”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忠建議,要從提高違法成本的角度治理食品謠言問題,今後要進一步加大對違法行為處罰力度,特別是對一些通過網路傳播食品安全謠言擾亂市場秩序、從中牟利的惡劣行為嚴懲不貸,提高執法震懾力。

  公安部門表示,將繼續加大對食品安全謠言的打擊整治力度。根據刑法,捏造並散佈虛假食品安全謠言造成嚴重後果的,可能涉嫌損害商業信譽等多種犯罪,公安機關將予以嚴厲打擊;對於製造、散佈食品安全謠言,不構成犯罪的,公安機關將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依法作出治安處罰。

  同時,有關部門、新聞媒體也在專門針對食安問題搭建成體系的辟謠平臺。據了解,國家食藥監總局擬與中央網信辦合作建立“食品藥品安全辟謠綠色通道”,第一時間對謠言傳播的關鍵節點進行管控,同時聯合主要新聞單位、新媒體及知名科普組織,成立“食品藥品安全科普傳播聯盟”,及時辟謠,及時發佈權威資訊。

  “資訊公開是遏制謠言傳播的利器。食品藥品安全抽檢資訊現已做到‘周周抽檢、周周公開’。”顏江瑛説,未來還將繼續加大此類資訊公開力度,增加重點資訊展示強度,強化資訊查詢服務功能。

  此外,加強公眾食品安全知識普及,提升公眾媒介素養也是遏制食品謠言傳播的關鍵一環。“廣大群眾也應注意理性、文明上網,注意辨別各類網上不實資訊,自覺抵制謠言,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發現謠言及時舉報。”張宏業説。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