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自網路)
在武陵山區深深的山脈裏,滿眼所見都是綠。這裡世代生活著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也是我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如何讓這片獨好的風景真正成為各族百姓手中能捧牢的“金飯碗”?旅遊扶貧正在給出一種答案。
一排排整齊的侗寨、一串串動聽的侗歌、一支支美妙的侗舞……走進銅仁市寨沙侗寨,每個遊客都會立刻被侗族老鄉的熱情感染,不由自主地沉浸到這秀麗的風景當中。
53歲的夏道群在侗寨中經營了一家叫做“桃園山莊”的農家樂。他告訴記者,以前寨沙的日子真是不好過。每家每戶只能在不多的耕地上種些稻穀、玉米、紅薯,維持溫飽就是大家的頭等大事。
其實,寨沙侗寨一直守著一座“金山銀山”——梵凈山。
作為貴州獨特的地標,梵凈山一直以其原始和神秘吸引著人們的目光。老夏肯吃苦,曾經在梵凈山抬過8年滑竿,靠賣苦力補貼家用。
“當時看到在景區裏面經營的商戶很快致富,我也好眼饞啊!”老夏苦盼的機會終於在2009年來到他的身邊。
發展侗寨鄉村旅遊的提議一齣,好多村民心裏犯起了嘀咕,“這麼搞能成嗎”?聽説了銀行給村子發展旅遊提供專項貸款,本來就過著“拆東墻補西墻”日子的大夥更加抵觸。
心裏憋著一股勁兒的老夏決定“破釜沉舟”,咬咬牙貸款5萬元,成了村子裏第一批開起農家樂的“傻大膽”。
“説實話,心裏挺沒底。”結果,老夏的“冒險”成功了。他不到三年就還清了貸款,桃園山莊現在每年可以給老夏帶來十幾萬元的收入。
寨沙村村委委員夏德發見證了整個侗寨蛻變的過程。他介紹,政府不僅給“老夏們”提供各種補貼,還對農家樂經營戶前期創業實行“保姆式”扶持。“以前,寨沙真是守著‘金山銀山’要飯吃。”夏德發感嘆。
現在,寨沙的家家戶戶都發展起了農家樂。2015年,整個侗寨全年接待遊客84.1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935萬元,每人平均純收入超過3萬元,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在梵凈山旅遊環線,像寨沙這樣靠旅遊脫貧的村寨還真不少。據統計,在梵凈山環線從事旅遊餐飲、住宿接待服務的農戶有1200多戶,貧困人口直接就業達到3000多人,間接從事旅遊業的達8000余人。
銅仁市常務副市長皮貴懷錶示,旅遊扶貧正在扶貧工作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們將努力實現到2020年通過旅遊扶貧帶動10萬名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