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麼拯救你?大眾公廁(圖)

2016-05-26 09:07:30 來源:新華網 作者:彭卓 關桂峰 責任編輯:朱益民 字號:T|T
摘要】廁所革命一直以來就受到政府部門的重要關注。一方面,國家旅遊局積極推進廁所革命,並取得顯著成效;另一方面,大眾普遍反映“公廁”環境臟亂差。如廁文化的樹立任務仍然艱巨。

  越臟越難打掃 越味兒越難如廁

  火車站、公交樞紐站、商業區等人流密集的地方,也往往是如廁舒適度較差的區域。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內大街一處公廁的環衛工人林師傅每隔一個小時就要清掃一次廁所。“這兩年,不文明現象比過去少了一些,但是不衝廁、不愛護設施設備的現象還是多見。”

  北京市市政市容委環衛處處長周學勝表示,公廁之臟就像“破窗理論”,公廁越臟保潔員越難打掃,保潔員掃不乾淨如廁者就越不注意維護衛生,進而進入惡性迴圈。

  記者調查發現,一個8個蹲位公廁一般配兩名保潔員,一個車站候車室大多配備4名保潔員,多從早上6點多工作到晚上9點多。保潔員多為五六十歲的女性下崗再就業人員,屬於城市低收入群體,加之年齡較大體力有限,工作積極性不高,應付偷懶的情況也存在。

  運營維護費用短缺也是較為突出的問題。李金早曾表示,“廁所革命”需投入的資金量較大,據估算僅建設資金需投入達數百億元,資金短缺問題比較普遍。

  “相比建設資金,更難的是運營維護費用。”北京市容市政環衛處主任科員季揚坦言,有些道路、小區新建了公廁,按照後續維護原則應由道路養護單位負責,但一個二類廁所一年運營費用近10萬元,不少單位或物業負擔不起。“之前通惠河南岸有一片平房區,裏面有幾個旱廁臭到不行,當地管不起,索性就不管了。”

  公廁作為市政設施,有些地區的公廁卻不“公”,想方便先交錢,不少市民對此頗有微詞。

  據了解,政府投建的公廁有一定補貼,不允許收費,個人産權自建的廁所允許收費,但價格要符合國家或地方標準。有專家指出,“有償廁所”的存在也側面反映出城市公共服務設施不到位問題。如果免費公廁隨處可見,“收費”廁所則自然沒有生存空間。

  豪華廁所和“臟亂差”並存 公廁建設該少些供求錯位

  北京市環衛設計科研所所長張海兵説,公廁作為基本公共服務中的一環,在規劃設計、標準上要堅持科學合理實用的原則,提升服務品質和人文關懷,最大限度滿足公眾需求。

  為了改善如廁環境,一些地方在積極動議的同時,也出現了“矯枉過正”的情況。有城市提出將公廁打造成“樣板間”,有的還在公廁設置休息室,以木地板裝修,配備液晶電視、沙發、音響和空調,單個公廁耗資幾十萬元,有網民吐槽“修個公廁的錢購買套小三居”。

  而一些大城市在步行街、景區等“面子”地方花幾十萬元打造豪華廁所,遊客較少涉足的生活區公廁則相對臟亂。“城市的實力不僅在‘面子’,更在於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裏子’。”遼寧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思寧説。

  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徐偉表示,公廁建設應堅持清潔適用環保原則,多造公廁而不是打造豪華公廁,才是真正的便民措施,符合公眾所需。

  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牟岱建議,要減少不必要的浪費,並調整資源配置,把“管不起”的公廁“盤活”。

  以北京市為例,陶然亭公園通過改變廁紙盒形式,在滿足如廁需求的同時,每年少消耗2萬多卷手紙,節約了21多萬元。同時把市內那些物業、單位“管不起”的公廁“收上來”,由財政出錢翻修整治,改善如廁環境的同時贏得民心。

  專家認為,“豪華廁所”和“臟亂差廁所”都是供求錯位的體現。公廁作為公共産品,應合理、科學地滿足公眾需求。“公廁等市政設施建設時,應反映人文關懷和服務理念,兼具實用性、功能性、完備性和宜人性。”牟岱説。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