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上午,博山區博山鎮朱南村裏,“淄博博山杏山新廬旅遊開發有限公司2016年度股東會”的大紅招牌高高豎立,村民們在樹下熙熙攘攘的坐著。主席臺上每叫一個名字,被叫到的村民都樂呵呵的上臺,領取屬於自己的現金分紅。原來,這是村裏的旅遊産業項目正在分紅。
記者了解到,2015年以來,博山區上小峰村、朱南村等7個村利用扶貧資金折股量化,初步形成了“資金變股金、貧困戶變股民”的模式,促進了貧困村和貧困戶增收,形成了旅遊扶貧的“博山模式”。
貧困戶收入翻幾番
青山碧水,綠樹成蔭。去往朱南村的路上,一路都是風景,一路都是美景。也因為有著這樣的自然條件,朱南村發展起了旅遊扶貧項目,打造了“杏山新廬”景區。昨日的分紅現場上記者了解到,從今年4月至8月,朱南村的旅遊公司實際運營五個月時間,實現經營收入47萬多元,利潤187000元。除去留下的5000元,其餘的182000元全部分給各位村民“股東”。
記者了解到,朱南村精準識別貧困戶264戶475人。本次分紅貧困戶每人210元左右,村裏每位村民89元左右,折合下來貧困戶每人能分到300元。記者大體計算了一下,按評估認定的朱南村完成投資180萬元,今年5個月就實現利潤超過10%。但對此,村書記鄭玉池並不滿意。“這段時間博沂路修路,客流有所減少,不然來的人會更多。”鄭玉池介紹説,朱南村的特色是杏花、採摘、櫻桃,下一步要種植金銀花、元寶楓。“9月1日就要來一個張店的團隊,50多人,住12天,光住宿收入就能達到3萬多元。”鄭玉池高興的説。
昨日,博山區池上鎮上小峰村也舉行了分紅儀式。村書記牛佔月説,去年9月底村裏建設工程完工後,試營運一個月就實現了4萬多元的收入。“除了農家樂住宿,我們還利用中央改革試驗區扶貧項目建設了餐飲區‘人間煙火’。現在每個週五到週日遊客爆滿,有時都住不開。”
旅遊扶貧的成果十分顯著。上小峰村的貧困戶牛長安今年72歲,過去自己種地,每年打的糧食僅夠自己生活,唯一的經濟來源就是種植的板栗,每年收入千數塊錢。昨日的分紅現場,牛長安掰著手指頭給記者算了今年的收入:“流轉了270平方米的土地,每年270元;成立公司後做保潔員每月500元;加上分紅和種地的收入,一年收入接近8000元,比以前翻了好幾番。”
項目開發持續增收
記者了解到,在實地調研、評估論證的基礎上,以博山區上小峰村等7個村為試點,為每個村注入100萬元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對形成的資産進行折股量化,分別以30%和70%確權到村集體和貧困戶,成立股份公司或合作社,依託當地資源,帶動農家樂旅遊和特色項目建設。
其中,貧困戶折股量化資産負盈不負虧,保底收益不低於所持量化資金的10%,初步形成了“資金變股金、貧困戶變股民”的資産收益扶貧模式,促進了貧困村和貧困戶增收。2015年底,7個村整體脫貧,1832名貧困人口實現分紅。2016年項目全部建成後,預計實現年收益300萬元,帶動貧困人口年每人平均增收1000元以上。
扶貧資金還發揮了撬動作用,吸引村集體資産和社會資金注入,7個村的項目總投入達到了1050萬元。上小峰村統籌整合幫扶單位資金和通過貧困戶土地、房屋資産入股等形式,注入農家樂鄉村旅遊項目,經評估認定完成投資237萬元。朱南村經評估認定完成投資180萬元。另外據介紹,為保證扶貧資金安全,如公司經營不善、凈資産臨界150萬元時進行強制清算,100萬元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優先受償。
通過項目公司化運營,這些貧困村實現了扶貧資金效益最大化,真正實現了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朱南村依託百年杏林自然優勢資源,打造“杏山新廬”景區,實現了貧困戶、村集體雙收益,70余名貧困人口實現就業。上小峰村今年8月實現第二次分紅,貧困人口沒人獲得收益500元,全村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實現100余名貧困人口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