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可以殘疾,但人的信念和精神必須健康,唯有自立自強才能找到人生的航向!生命的凱歌,必須由自己奏響!”視力有著四級殘疾的張愛華把這作為他的座右銘,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急火攻心 慘遭飛來橫禍
“那是一個風雪交加的冬夜……”記憶,把張愛華拉回到13年前,此刻,他靜靜的回憶,仿佛在講述別人的故事。
記得那是夜間11點多,聽著怒嚎的寒風不停的擊打窗戶,剛剛躺下的張愛華心裏總像揣著亂蹦的兔子,那天,作為鑽井隊長的張愛華連續在井上待了2個多月,剛剛從井上趕回家,看著惡劣的天氣,心裏還是惦記著井上生産,於是想著天亮趕緊回隊。就在這時,電話鈴突兀的響起,接起來,便聽隊上職工焦急的彙報,有名職工在抬管子時,因為腳下打滑,被管子砸傷。張愛華大腦瞬間空白,緊接著鎮定下來,安排職工趕緊撥打120急救,搜索著急救車最終到達的醫院,張愛華急忙穿好衣服,提前趕到那裏。望望天,他多希望雪能停會,風能歇會,車能快點跑,人能快點到,職工也能少受點折磨啊!時間一分一秒的走著,每一秒都是那樣的漫長,張愛華此時什麼都不能做,整個人如僵了一般,豎著耳朵只想聽到救護車的聲音。終於,2個小時過去了,救護車的鳴叫由遠及近,張愛華急切的竄到醫院門口,醫護人員把職工抬下的一剎那,看著還算清醒的職工,張愛華突然眼前一陣模糊,眼睛裏沒有了世界。在安頓好受傷職工後,大家把張愛華攙扶進醫生辦公室,經過檢查,發現他因為過度焦急導致了血壓擁堵,眼睛供血不足。本以為休息幾天就沒事了,接下來的幾天裏,他還一天幾趟的跑去看望受傷的職工。可沒想到,張愛華的視力越來越差,左眼近乎失明。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此後一年的時間,他都奔波在各大眼科醫院。最後,所有醫生幾乎下了同樣的定論,視力恢復的可能不大了,並勸他一定要做好思想準備。
在得知這一消息後,張愛華沉淪了幾天,他很懷念把青春奉獻給的鑽塔,懷念這麼多年在井場風雨無阻的拼搏,懷念戰天鬥地朝夕相處的將士。他不知道,像他這樣模糊了世界,離開了井隊,他還能做些什麼,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迷茫,畢竟他才三十多歲……
重整旗鼓 硬漢無處不丈夫
石油鑽井人艱苦的生活條件和高風險作業的歷練,磨練了鑽井人永不服輸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也許,張愛華骨子裏就充斥著一股無所畏懼的勇氣。迷茫時,他也會考慮未來的路要怎樣走。但他更知道,行動,是治愈恐懼的良藥!
思來想去,他還是捨不得離開鑽塔。既然不能在井隊,那就到與井隊最密切的單位吧!於是,他收拾好散落的心情,主動找到公司領導要求調到鑽井四公司管理三部——一個最貼近一線,直接為井隊服務的後勤單位。
調入管理三部,張愛華毅然選擇了井場設備的安裝與校正工種。管理三部領導只知道他眼睛不好,卻從不知道他的左眼視力幾乎為零。因此安排他與其他職工一同上井作業。當時,設備校正基本都是夜間作業,風險大,作業條件要求高,這對於眼睛殘疾的他來説幾乎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第一個班,他沒敢盲目動手,緊緊跟著師傅摸清了整個流程。但他心裏多少有些失落,因為他感到沒有付出自己的勞動,這相當於拖了班組的後腿。回到家裏第一件事,他跑到眼鏡店為自己配了一副特殊的眼鏡,帶上去看著跟常人無恙。為了儘快提升業務技能,張愛華放棄了休息時間,不僅跟著自己的班組上井,其他班組施工,他也一口井不落。因為每口井班組職工都是按工時拿錢,為了避免別的班組職工有意見,他只拿本該他上井的工時,其餘的他不要。因為眼睛剛恢復不久,從事夜間施工又用眼頻繁,經常是不到二、三十分鐘,他左眼睛的眼淚就順著臉頰往下淌,眼睛又紅又腫,可張愛華都顧不上這些,依舊認真地學,潛心地練。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整個設備校正作業的每道工序,他都熟練掌握,並能單獨頂崗。由於他的突出表現,不到一年就被提拔為設備安裝隊隊長。得知張愛華視力極低後,隊領導在各方面都予以照顧。尤其是在幹部跟班作業制度的落實上,對他不做要求。可他對自己的要求卻沒有絲毫放鬆,甚至比其他幹部上井更勤。他認為:既然在骨幹位置上,就必鬚髮揮骨幹的作用。跟班期間,他除去監督好職工的施工安全和品質標準外,只要人手不夠,他便以職工的身份參與到施工中。在一次施工中,剛進行到一半便突降大雨,當時剛好對接高壓管匯,就算平時,幾個人幹這活都要費很大的力氣,而此時因為大雨地面積水已半米深,其他同志想等雨停了再幹,可考慮到拖延時間,井隊生産進度就會受到影響,張愛華第一個衝進施工區,帶領其他同志一起扛起管線在水裏摸索著對接,一直持續了2個多小時,順利完成了施工任務,沒有耽誤井隊一分一秒的施工。擔任班長五年,他帶領的班組三年被評為公司模範先進班組,他個人多次被授予黃河鑽井總公司文明建設先進職工、優秀共産黨員、五星黨員等榮譽稱號。
鐵打的漢子,無論在哪,都一樣頂天立地!
潤物無聲 硬漢一樣俠骨柔腸
生命的豐盈,在於一個人能夠成就他人,更在於他為集體和社會貢獻的價值。他喜歡“無私”這個詞,更喜歡用行動,把無私飽含的潤物無聲細緻的加以詮釋。
2009年,服務隊來了一名小夥子,望著小夥子沉穩的氣質,感受著施工中小夥子睿智的頭腦和肯幹、願學的態度,張愛華心裏無比踏實。他看好這名青工,更想著給他一個鍛鍊的機會。就在這名小夥熟練掌握全部施工流程,並靠自己的細心觀察完成一項工具革新後,張愛華找到隊領導,辭去了班組長的職務,並推薦這名青工擔任隊長。角色互換後,張愛華明顯話少了很多,但更多的是默默的落實好班長安排的每一項施工,在小夥子遇到隊伍管理難題時,張愛華主動靠前幫他分析。由於年輕人思維活躍,管理模式新穎,一年的時間裏,隊伍氣氛被調動起來,制度的完善和嚴格落實,也讓個別刺頭沒了囂張的舞臺。這名青工經常拽著張愛華聊天,嘴裏師傅長師傅短的叫著,心中的感激溢於言表。張愛華拍拍他的肩膀:“好樣的,就知道你行的!”成就有為青年,本就是錦上添花的美事,天時地利有了,成就“人和”,又何嘗不是件人生樂事呢!
有一年,隊上一名職工身體不適,剛巧張愛華值班,他打車把這名職工送到醫院,陪著做檢查、交費、辦理住院手續。胃癌,這個檢查結果給這名職工的打擊不言而喻。張愛華拿著結果,先是穩住這名職工的情緒,然後悄悄給他的女兒打了電話。此後,在整個治療過程中,他三天兩頭跑醫院、家裏陪這名職工聊天,病人家屬經常躲起來悄悄的流淚,他就找到職工的女兒,鼓勵她勇敢的面對現實,囑咐她多陪母親聊聊天。兩年的時間,他忙裏忙外,如同一家人,一直陪著這個家,直到這名職工去世。在送走職工的那一刻,張愛華流淚了,他説:“一個人只有這樣短短的一生,想起來真的讓人心疼,生命裏終究會有些無奈,我們能做的,也許只能儘量少一些遺憾吧……”
這些,只是張愛華人生中幾片簡略的縮影,而他無私的愛始終廣散于群眾。雖已年逾五旬,但他偏愛生活的熱情高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他用自己的堅強、執著和愛治愈了身體的殘疾,用健全的人格,奏響了一曲生命的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