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固然演員是最直接和觀眾交流的,但他們只是傳達編劇和導演意圖的載體,這樣只為演員評獎,而漠視編劇和導演的前期創作……不重視編劇的最終結果只能造成劇本的文學性退後,這是一種短視逐利的行為。”
在今年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上舉行第十五屆文華獎評選,獎項總共20個,只設文華大獎10個,單項獎僅有文華表演獎10個。此消息一齣,立刻在編劇圈中引起不小的震動,“原來説的劇本、劇本,一劇之本,看來是過時了,完全泯滅了編劇和導演的前期創作”。北京晨報記者就此採訪文化部藝術司,了解其“關於取消了文華劇作獎、導演獎等單項獎項的考慮”。在等待了一天之後,北京晨報記者得到了文化部藝術司的千字文的官方回應,文中稱:“按照中央《關於全國性文藝評獎制度改革的意見》精神和中宣部關於印發《全國性文藝評獎改革方案》的通知要求,文化部全面完成了文藝評獎清理整頓工作。大幅壓縮了獎項數額、調整了獎項設置,壓縮了9項節慶活動中的全國性評獎,文化部常設全國性文藝評獎項目只保留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獎、群星獎、動漫獎)1項,評獎數額從原有的530個壓縮為60個,壓縮比例達89%,分項由24個壓縮為8個,壓縮比例為67%。同時,取消了所有國內全國性文藝比賽和展演活動中的評獎。”至於“為何取消編劇和導演的獎項?只給演員的表演獎”的問題,則沒有給出正面回答。
只重演員是浮躁表現
一位多次獲得文華劇作獎的老劇作家表示:“以前是影視劇忽視編劇的情況普遍存在,影視劇編劇完全處於沒有話語權的狀態,舞臺劇創作相對依靠編劇的力量更多一些,因此編劇在舞臺劇的排名也總是在導演和製作人前面的。現在只給演員頒獎,固然演員是最直接和觀眾交流的,但他們只是傳達編劇和導演意圖的載體,這樣只為演員評獎,而漠視編劇和導演的前期創作,正是貼合了當前大環境浮躁的演出市場,作為文化部的評獎,是具有導向性的,不重視編劇的最終結果只能造成劇本的文學性退後,這是一種短視逐利的行為。”
其實,編劇在話劇圈的生存狀況一直不太樂觀,很多劇團已經不養編劇了,比如北京人藝就已經很多年不進年輕的編劇了,只有老一輩的劉錦雲、郭啟宏等是佔人藝編劇的編制的。這樣必然造成一些編劇人才的流失,原本有志於從事舞臺劇創作的,也轉向了利潤更加豐厚的影視劇行業,而北京人藝近年來請的一些有名的作家來做舞臺劇編劇的嘗試,似乎也不是特別成功。
編劇在南韓地位最高
看過韓劇《太陽的後裔》拍攝花絮的人或許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在第一次的建組會上,編劇金恩淑坐在第一排,而主演宋慧喬和宋仲基素顏站在後面,他們需要向編劇來朗讀劇本,彙報他們的前期準備功課,而女二號尹明珠的扮演者金智媛甚至因為再度受到編劇的肯定能入組,對編劇感激涕零。再早看過韓劇《人魚小姐》的觀眾大概也會記得這樣一個細節,女主角是位年輕編劇,她要求大牌演員必須按劇本的要求剪掉頭髮,必須把她的臺詞説了,否則就威脅導演不再交餘下的劇本,最後還是她説服了導演,再有名的演員也不得不乖乖就範。
正是因為編劇的強勢地位,韓劇近年來才以高品質的完成度橫掃亞洲影視市場,編劇不但能一言九鼎在劇組的地位高,而且收入也和女主男主不相上下,正是如此,南韓的編劇界才聚集了很多優秀人才。而我們的編劇即便再有名,恐怕也沒辦法在明星面前平等對話,之前編劇宋方金和宋丹丹打嘴仗,就演員隨意修改劇本對峙就是一例,在劇組裏演員就是如此一手遮天。
演員集中制已成事實
現在我們説起北京人藝卓越的藝術成就,經常説這是“郭老曹的劇院”(郭沫若、老舍、曹禺),到現在還不斷研究的“焦菊隱話劇民族化的導演方法”,儘管這也是一座孕育了朱琳、於是之、英若誠等眾多明星的劇院。業內所説的“導演集中制”,就是一部戲的風格是帶著強烈的導演意圖的,現在觀眾熟悉的話劇導演孟京輝、田沁鑫、林奕華等等都有相對固定合作的編劇班底,然後他們再打造成具有他們強烈導演風格化的作品。很多作品,無論舞臺劇還是影視劇的創作,導演都是核心人物,他們的工作已經不單單是在編劇的作品上進行二度創作,而是更早地介入到最開始的創作中,把握作品的主題方向和呈現的風格等等。
演員的思維相對更為個體局限,而很多明星為了體現自己的話語權,現在都是帶自己的御用編劇進組,隨意修改劇情,為了突出明星個人光彩,給自己加戲,最後呈現的作品也無法達到編劇和導演的意圖,而走向歧途。從未聽説過演員集中制,而現實如此,明星收入幾乎佔到現在影視劇或者舞臺劇總投入的一半,甚至更多,很多演員位高權重又一意孤行,任意抹殺劇本前期勞動,這大概就是目前爛片當道的普遍原因了。而被傷了心的編劇在這個行業中既沒有獲得豐厚的報酬,更難有相應的尊重,只能轉入其他行業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