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夏夜那冰涼如水的篾席嗎? 丹陽71歲老篾匠堅守正在消失的手藝

2016-11-06 17:18:42 來源:新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在丹陽有一名71歲的馬更生老人,依然堅守著篾匠這一見證一個時代的古老手藝。老篾匠馬更生告訴記者,這個手藝比木匠和瓦匠都難學點,但他18歲看到人家做,就愛上了這一行。

  揚子晚報網11月6日訊(通訊員 朱美娜 記者 萬淩雲)還記得兒時夏夜陪伴我們入夢那冰涼如水的篾席嗎?竹蓆、 竹籃 、篩子……如今,當塑膠、不銹鋼、鋁合金等製品,越來越多涌入市場,篾製品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篾匠這個行當也變得鮮為人知。而空調的出現,篾席也已經離我們遠去。然而,在丹陽有一名71歲的 馬更生 老人,依然堅守著篾匠這一見證一個時代的古老 手藝 。

  6日,記者來到丹陽市延陵鎮九里舊縣村 馬更生 老人的家,入眼的首先就是院子裏,零零散散放著已做好的各式篾製成品。這名精神矍鑠的老人,正用兩手引著篾條,專心打底。只見篾條縱橫交織,上下翻飛,經過多次反覆的交叉、纏繞,篾匾底部的紋路就出來了。

  老篾匠 馬更生 告訴記者,這個 手藝 比木匠和瓦匠都難學點,但他18歲看到人家做,就愛上了這一行。那時,白天要工作,都是晚上回家摸索著做,有的時候一做一個通宵。到20歲的時候,他就跟當地一位老師傅“深造”,一直到現在,已50個年頭。

  記者看到,雖然做好的篾製品不多,但有普通純色的,還有花色的篾製品。 馬更生 指著一個篾匾介紹到,這是人家定做的結婚要用的,寓意好、喜慶,篾匾底部的中間有個“囍”字,旁邊是福、祿、滿、堂。

  那做這樣一個篾匾需要多久呢? 馬更生 説,現在年紀大了,做起來也慢了,這個直徑70公分的篾匾,大概需要5天才能做好。篾匠活兒全靠手工,使多大勁,用多大力,決定了篾條的厚薄、寬窄。為此,需要的工具不是很多,篾刀、鋸子、刮刀等夠了。

  通常,老人首先把買回來的竹子劇斷,然後剖絲 、切絲 、刮削 、磨光 、編制……“如果做篾席的話,就要把篾條放水裏煮,煮透了,這樣做成涼蓆,夏天睡起來才冰涼的,才舒服。”

  “現在買的人少了,會做的更少了”, 馬更生 邊忙活邊説,六七十年代,家庭日常用的竹蓆、 竹籃 、蒸籠、篩子等都是篾制的,需求量大,憑著過硬的 手藝 ,當地婚嫁、喬遷等喜事都少不了他的篾製品。

  並且,那時候還沒有空調,大夏天的,想一晚上睡個好覺,一張篾席就必不可少,“所以一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篾席等篾製品生意都還不錯。”

  “我和竹子打了幾十年交道,捨不得放下它。” 馬更生 説,做這個,又吃苦、又賺不了錢,以前帶過十幾個徒弟,現在都荒廢不做了。不過,老人説,這輩子,他都會一直做下去,讓人們記住這個漸行漸遠、曾見證一個時代的職業。(編輯:曹盧傑)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