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惠峰:有一種選擇叫負責

2016-11-28 13:22:47 來源:中國網山東 作者:張宗凱 責任編輯:孫光輝 字號:T|T
摘要】從不會寫稿坐在電腦前一頭霧水,到捧得“勝利新聞獎”,除了對崗位的熱愛,對職業的敬重,更重要的是負責的態度。

  中國網山東勝利油田11月28日訊 11月,是令人驚喜和收穫的季節。

  採訪前,聽説了一個好消息,在全國總工會組織的第三屆“中國夢 勞動美”全國職工微影視大賽中,蘇惠峰和他的團隊摘得兩金兩銀兩個單項獎,從西安載譽歸來。

  説到了微影視,採訪就從新媒體打開話題。近兩年,河口採油廠的新媒體作品先後27次在各類比賽中獲獎。

  意外收穫。對此,蘇惠峰有這樣的評價。他説,在資訊入口逐漸被“朋友圈”霸佔的形勢下,推進新老媒體融和發展,向全媒體傳播轉型,為採油廠改革發展做些有意義的事情,讓自身工作創造更大價值,才是他的初衷。就因為這樣,他和身邊的“小夥伴”們,創作了一批故事化、可視化、接地氣、沾油味的新聞作品,並且把“石油小兵工作室”打造成了品牌。

  堅守:17年的追尋

  同樣的事情幹久了難免會審美疲勞,況且還是“爬格子”這樣的苦差事。可對於蘇惠峰來説,儘管已經在這條路上奔波了17年,卻依然保持著對宣傳事業的熱愛與激情。

  原本,他是一名優秀的技術幹部。2000年,卻很意外地走上了宣傳幹事崗位。進入完全陌生的領域,從來沒寫過新聞稿,更不用説文字材料了。為了迅速適應崗位要求,他用錄音機錄下電視新聞解説詞,再逐句對照。把報紙擺滿床頭,每天紮在報紙堆裏學習。還沒“滿月”,一篇反映單位冬防保溫工作的“豆腐塊”見報了。就是從這篇文章起步,17年來,他完成了近千篇稿件的撰寫,從他筆下走出了大北文化、員工價值管理、地面工程一體化節能降耗、四分銷項管理等先進經驗,以及《從怕檢查到盼檢查》《河口廠開出新聞班車》《村裏來了石油書記》等優秀作品。

  責任是他前行的動力。17年,從未放下過新聞寫作,蘇惠峰説,這已經是深入骨髓的習慣和責任。其間,在宣傳科從事理論研究、三基建設、文化建設、文明建設等崗位工作,不管在不在新聞報道崗上,只要發現好素材,他都第一時間策劃,進行宣傳推廣。他常説,從事文字工作,做好新聞宣傳,是每個黨群工作者堅守的陣地和責任。2015年,油公司體制機制建設啟動前,為了引導員工轉觀念,他組織拍攝形勢宣講專題《一起走過》,查閱大量文字資料,連續四個夜晚加班,撰寫了一萬字的拍攝腳本,推出後網路點擊超過2萬人次,並在油田季度會上受到表揚。

  每一篇作品,都浸透了辛勞和汗水。但是,選擇了就要去熱愛,蘇惠峰説:“只要不忘初心,就能堅守責任;只要足夠努力,就能創造價值。”

  轉型:不一樣的表達

  “陣地還在,群眾不見了”,這句對傳統媒體的調侃,給蘇惠峰留下了深刻印象。當前,資訊獲取不再局限於時間和空間,員工群眾碎片化的業餘空閒更願意消耗在形形色色的新媒體中。

  蘇惠峰告訴記者,員工群眾在哪,輿論陣地就要建設到哪,輿論引導的觸角就要延伸到哪。這兩年,他組建了“石油小兵工作室”,承擔起採油廠新媒體建設任務。開通官方微網志和“為你喝彩”公眾號,創刊了《心和》電子雜誌,先後創作拍攝微電影、公益廣告等微影視作品60余部,製作個人典型視頻專題20部。應用虛擬演播室技術全新改版電視新聞,每週製作《一路同行》視頻節目,將新媒體形式和內容裝進車廂服務4000多名乘車員工。

  其實,經常上網的員工經常看到“石油小兵工作室”的作品,他們今年推出的mv《大王叫我來巡線》,在網上有30多萬的點擊量。蘇惠峰説,廠裏著手構建新媒體形勢下的輿論新生態,作為宣傳科長,他不但要在拓展傳播渠道上打頭陣,還要在新媒體作品生産上下功夫。圍繞廉政建設創作了《一塵不染 自有自在》《心燈》《禮物》等微影視作品,圍繞安全生産創作了《幸福的沃土》《安全沒有如果》等系列劇,圍繞提質增效創作的《燈》《皮帶風波》等微電影……

  既有深度又有溫度是這些作品的特點,也是他推進傳播轉型的方向。今年,採油廠組織宣傳幹事培訓班,誰也沒想到會安排廣告行銷知識學習。做新聞就像做産品,必須有銷路才會有價值,他這兩年組織創作的新媒體作品都植入了安全、創效等主流思想,用講故事的手法,符合傳播規律的形式,在吸引眼球的同時,更紮根在了員工的心底。

  破冰:前行中的探索

  《路在腳下》是近期他們要推出的形勢宣傳專題,據蘇惠峰介紹,它可以説是《一起走過》的姊妹篇,全長30分鐘,主要通過五個身邊典型的故事化講述,讓員工知道戰寒冬創效益該怎麼做。

  説起這部片子的製作,他如數家珍。還是採取以往項目化的形式,流水線作業,22人參與,拍攝製作僅用了9天時間。

  新媒體形勢下,最缺的就是人才。可當前宣傳工作面臨的最大問題也在於此。為盤活各類資源,去年,蘇惠峰著手成立了採油廠的新聞中心組,下設新聞策劃、微信運維等七個小組,以項目組形式分別運作。參與人員中,有宣傳幹事、機關人員、一線員工,單位、崗位和層級壁壘被打破,大家在發展興趣的同時分享創作樂趣。

  團隊創新解決了宣傳工作面臨的問題。蘇惠峰説,最多一次,他們拍攝4集安全教育系列片,4個片子同時運作,60多人參與,拍攝77個場景,1個月就完成了全部任務。

  時代變革,堅守和轉型,永遠在路上。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