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一波三折
石膏礦素以地質條件複雜著稱,救援工作從一開始就困難重重。
山東省臨沂市市長張術平告訴記者,按照救援方案,打通兩條井下救援通道是最有可能實現快速救人的方式。然而,井下巷道不斷發生坍塌和冒落,掉落的石塊有的重達十幾噸甚至幾十噸,救援人員強行打通、修復支護的巷道遭到反覆破壞,掘進緩慢。
新華社記者郭緒雷12月27日曾跟隨救援人員下到礦井中。他説,井下巷道絕大部分已經變形,冒落的土石在巷道裏形成了一個個小山坡,很多地方只能跪著、爬著向前挪;巷道頂部到處能看到明顯的裂縫和搖搖欲墜的石塊,行進過程中不時能聽到岩石開裂和掉落的聲音。由於空間狹小、救援人員操作極為困難。在一處冒落形成的坡頂,兩名救援人員蜷縮在一個約1平方米的狹小空間裏,對巷道頂部進行支護。
“比起煤礦或者其他金屬礦山,石膏礦岩石層比較軟,穩定性較差。”高廣偉説,礦山救援常用的輕型金屬支架在煤礦救援上效率很高,但用在石膏礦上“一頂一個洞”,難以形成有效支護。同時,由於擔心引發更大規模塌方,井下不能實施爆破,大功率設備也難以投入使用,巷道清理、塌方體掘進等工作均只能手工完成。在一處壓力較大的區域,3個救援小組60人一晚上僅僅前進了幾米。
更糟糕的事情還在後頭。受坍塌影響,井下涌水量日益增大,救援人員好不容易開闢出的井下救援基地被淹沒,涌水一度威脅到救援人員出入的1號井口。雖然救援指揮部調集了水泵進行排水,救援基地也一度恢復,但積水和淤泥不斷增加,井下一氧化碳濃度節節攀升,嚴重威脅到救援人員的安全。
地面救援工作同樣一波三折。在大口徑鑽機開鑽之前,救援人員試圖先打通小口徑的“保命孔”,向井下投放食物和飲水。然而,首個“保命孔”打到預定位置之後,鑽孔發生坍塌導致鑽頭被卡住。多次嘗試提取鑽頭無果之後,救援隊員只能將鑽頭鑽入巷道底部,然後對鑽頭實施爆破,只提取鑽桿。
鑽孔通了,救援人員將手電筒、熒光棒和火腿腸綁在電纜上,下放到礦井中。讓人失望的是,井下始終沒有回應,放下去的物資也都原封不動被提了上來。
就在大家都在為找不到被困人員而焦慮時,2015年12月30日,直徑178毫米的2號鑽孔被山東省煤田地質局打通,生命資訊探測系統找到了部分倖存者,現場救援人員頓時為之沸騰。
“通過實時畫面,我們能看到他們在向探頭招手。”高廣偉説,救援人員隨即向井下投放電話,順利與這4名倖存者建立了聯繫,食物、飲水、藥品和衣物也一批批送到他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