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覽會展出的筆 劉淵 攝
桐廬縣分水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岑洪偉介紹,處於大山深處的分水鎮制筆經濟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末,以小規模家庭作坊起步,到現在已經成長為當地的主導産業。
2015年,分水有制筆及配套企業已達990余家,從業人員超過20000名,全行業直行銷售收入近63億元。其中,圓珠筆産業佔全國份額達到40%,筆生産總量佔全國20%,年産出超過70億支,實現了“全球每人平均一支分水筆”的目標。
在以量取勝的過程中,分水鎮也逐漸嘗試將文化和科技元素注入傳統工藝,開始由“量”到“質”的轉型。
在展覽現場,桐廬華釧筆業的展廳裏人頭攢動,汽車、火箭、玩偶等日常生活中的小玩具,打開後都是一支支可以書寫的筆。工作人員宋晨晨告訴記者,分水集聚著大量的制筆企業,産品同質化一直是市場上的老大難問題,近年來,為了能夠打造自己獨特的産品特色,越來越多的本地企業開始注重新産品的開發和智慧財産權的保護,分水制筆也逐漸呈現出多樣化的特色。
為了全方位提升分水制筆的設計能力創新能力,保障制筆行業的健康發展,“浙江大學——桐廬分水制筆研究開發中心”、浙江省圓珠筆産品品質檢驗中心等一批新機構紛成立,力圖在行業關鍵技術攻關、新産品開發、産品檢驗檢測、智慧財産權保護等多方面力推制筆産業實現持續轉型升級。
“制筆本身是一個利潤率很低的行業,只有把筆的附加值拉高,注重筆的多功能性,加入創意設計,1塊錢的筆才有可能賣到3塊錢,實現利潤率翻番。制筆企業的成功正是得益於對産品開發與設計的注重。”岑洪偉説。
的確,要實現從全球每人平均一支分水筆到全球每人平均一支分水好筆的轉型,分水制筆未來要往創意設計的路子上走,這也是這個“中國制筆之鄉”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所在。(完)
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