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人疑頂替高考 揭秘20年前高考作弊真相(組圖)

2016-06-20 09:10:36 來源:中國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今年6月,一封實名舉報信打破了小縣城的平靜。信中稱,如今在當地擔任公職的一對小夫妻,多年前曾冒用他人學籍考入大學。

千余人疑頂替高考 揭秘20年前高考作弊真相(組圖)

  學校、部分復讀生

  共同促成“頂替”

  不夠完善的高考制度、學生急於跳農門、學校追求升學率、戶籍管理的鬆懈等共同將頂替學籍參考這種荒唐事推上了時代的巔峰,看上去,這似乎和當時的特殊歷史環境有著某種密切的關聯。

  當事人估算的數據令人匪夷所思,儘管至少千余人頂替學籍參加高考的説法無從考證,但從現代快報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獲得的名單來看,這樣的情況絕對不在少數。然而,頂替學籍和頂替高考成績不同,顧春麗等人雖然用了別人的學籍,但仍然需要自己參加高考,最終也是通過自己的真本事考上的大學。令人想不明白的是,在當時的法律下,頂替學籍是一件明顯的違法舉動,為何還有這麼多人要冒險幹這樣的事情呢?

  為了弄清事情的原委,現代快報記者輾轉找到了顧春麗當時的校長湯某江(化名)。提起20多年前的事情,湯某江雖然對顧春麗的印象早已模糊,但他清楚記得,在當年的高招政策中,應屆生有很多有利條件。為了拉高升學率,學校就想辦法讓一些成績不錯的復讀生頂替一些應屆生的名字參加高考,“這種情況在當時應該存在了好幾年,而且並不是只有我們學校有這個情況,全縣、全市,可能全省都有這種情況。”

  而據楊某介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高考前有一個預考制度,考試通過後才能參加高考,也正因此大部分人都被擋在了高考的考場之外。另外,在預考階段,應屆生的過線分數比復讀生要低,再加上學校也有應屆生升學的考核壓力,因而頂替輟學學生的學籍參加高考的現象,在當時極為普遍。

  程如法、顧春麗夫妻假冒學籍的事情遭人舉報後,當地紀委也曾介入調查,並向媒體回應了相關調查情況。據了解,顧春麗夫婦假冒學籍事件發生時,灌南縣還屬於原淮陰市轄區(現淮安市),而灌南縣紀委從淮安市教育局調出的高招文件顯示,當年高考預考,應屆生按75%過線的比例劃定分數線,而往屆生過線的比例是25%,不能通過預考就沒有資格參加高考。這也從一定程度上,佐證了楊某等人的説法。

  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頂替學籍參加高考的現象遠不止灌南縣一個地方,江蘇乃至全國各地都出現過類似的情況。“我身邊也有不少這樣的人。”山東濰坊市昌樂區教育局工作人員王立慶介紹,他身邊也有不少人被復讀生預考不平等分數線“逼”上了“冒用學籍”的路。此外,如今在東南大學任教的王志峰也是那個時代的見證者。據他介紹,為了能考上大學跳出農村,當時確實有不少人採取了頂替學籍這種特殊手段。

  現代快報記者翻閱歷年高考政策發現,早在1980年,國家就開始試行高考預選制度,而在隨後的一兩年內,這樣的制度被推廣到全國,包含江蘇在內的多個省份都採用了同樣的制度。文件中指出,因恢復高考後,報名參考人數眾多,但高招人數卻極為有限,此舉主要是為了降低高招經費。在此制度下,各地都劃定了較為明確的錄取比例,復讀生自然難以與應屆生享受相同的錄取待遇。而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考上大學是很多人跳出農門吃上商品糧的唯一途徑,於是便催生出類似頂替學籍充當應屆生等多種違法手段。

  實際上,早在1990年,這樣的問題就已經暴露。當年,一份來自監察部駐國家教委監察局、國家教委高校學生司的通報文件指出,當年共有17人因在高考中弄虛作假被處理,其中,大部分為頂替學籍者。此外,1991年12月《河南省教委關於清退冒名頂替上學和其他舞弊問題學生的情況通報》一文共通報清退了611 名不符合入學資格的學生,其中冒用學籍的情況也佔到很大比例。這份文件同時指出,片面追求升學率以及鬆懈的戶籍管理制度等都是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所在。 “這和當時那個時代有著很密切的關聯,是歷史遺留問題。”湯某江説。

  心酸的二十多年

  改不回自己的名字

  由於未對被頂替人造成利益損失,化名高考這件事一直是個不為人知的秘密。但對程如法來説,這20多年過得太憋屈也太心酸。他想把名字改回去,但由於頂替學籍本身的不合法性,這幾乎成了一個無解的難題。

  儘管早在多年前國家層面就已經注意到頂替學籍這種現象的存在,但為何在後來的20多年中,“孫大勇”們仍然隱秘在生活深處,沒有被發現呢?作為被冒名頂替者,真孫大勇在事發後向媒體吐露,儘管學籍被人冒用,但其生活上並未受到其他任何影響。也正因此,在長達20多年中,儘管他早就知道有人冒用他的學籍參加高考,但他從未找當事人討要説法。

  “被頂替的本來就是學習成績很差的,甚至輟學不讀書的,對他們的影響很少,所以基本上不會主動提出來。”湯某江分析,頂替學籍參加高考的事情發生多年,被頂替者與頂替者始終兩相安好,主要是因為除了學籍相關資訊被他人使用外,其他方面並不受侵害,“身份證號都是另外的,相當於社會上多了個同名字的人而已。”另外,頂替者當初跳農門心切,得知頂替學籍的利好後,也都默認這樣的事情,並沒有人主動提出來。因而,這樣的事情才能被隱藏多年。

  不管當初出於何種原因,顧春麗與丈夫程如法最終都如願以償考上了大學,也過上了令人羨慕的小日子。按理説,小兩口的幸福應該多於化名生活帶來的困擾。然而,在程如法、顧春麗夫妻的眼中,這20多年過得卻無比心酸。

  “總覺得像做錯了什麼,但又確實不是我們的錯。”6月17日,在灌南縣地稅局程如法的辦公室內,這個年過40的男人向現代快報記者吐露了20多年來的心酸。按他的説法,大學畢業後,他曾多次嘗試將名字改回去,遺憾的是,最終都無果而終。頂著別人的名字,讓程如法有種做賊般的心虛。

  在別人眼中,地稅局“孫大勇”和教師妻子“汪昌梅”都捧著“鐵飯碗”,經過多年的努力,在縣城置辦了房産,也買了車,是無比幸福的小兩口。而在生活中,程如法和妻子顧春麗除了要忍受“三姓之家”帶來的流言蜚語外,平時連朋友都不敢交,生怕被發現引來禍端。特別是程如法,在地稅局工作20多年,他至今還只是個普通科員,“之前領導找我談過話,我要是想的話,早就有個一官半職的了,但我覺得那一切都不是我的。”

  “以前網上都是我的正面資訊,現在全是負面的。”談起遭人舉報的事情,顧春麗多次落淚。和程如法不一樣,她早已接受了汪昌梅這個名字,也因此對被舉報後名聲受辱而備感難過。實際上,在大學畢業後,她曾多次跑過派出所和學校,想把名字改回去,但最終因為頂替學籍本身是不合法的,未能如願。

  程如法稱,化名“孫大勇”的這20多年,過得太憋屈,也太心酸。如今,他最大的心願就是把名字改回去,“要是能改回去,就是單位開除我,我也認了。”然而,他的這個想法卻很難實現。

  現代快報記者輾轉從灌南縣公安局獲悉,儘管按照規定居民可憑藉相關證明到公安機關申請修改姓名,而提供合理修改姓名的合理原因成了最大的攔路虎,“因為頂替學籍是不合法的,修改姓名根本就找不到合理的理由。”另外,當地人事局相關工作人員也向現代快報記者介紹,檔案內的資訊內容無法修改,這是一條硬杠。

  “當時那麼做肯定是違法的,但這種情況也比較普遍,沒辦法。”湯某江坦言,讓學生冒用學籍參加高考,不管在什麼樣的時代背景下都是違法的。也正因此,在他看來,程如法想做回自己,看上去簡單,真正實施起來幾乎是一個無解的難題。

  在特殊背景下,頂替學籍參加高考的現象遠不止灌南縣,江蘇乃至全國各地都出現過類似的情況。

  據顧春麗介紹,因家庭貧困,在白皂中學(當時的名稱)領導的動員之下,她最終回到老家復讀。顧春麗清楚地記得,高考前夕,學校老師曾拿出一張表格讓她填寫,上面的名字就是“汪昌梅”。讓顧春麗煩惱不已的是,她再也用不了“顧春麗”這個名字了。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