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裏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2015年12月10日下午3點剛過,河南大學家屬院一棟樓房內便傳來嘹亮的合唱聲。
“張老師家又開始唱歌了!”門衛大爺笑呵呵地告訴來訪的記者。
【老人教學40年】數十年來,對於小區居民來説,這樣的歌聲再熟悉不過了。張桂山的這間居室,不僅是她退休後義務輔導學生的舞臺,也是很多音樂追夢者和愛好者的精神家園。
張桂山老人在彈奏電子琴。圖片來源:開封文明網
“我們老師已經過完99歲生日,現在虛歲100歲了!”一步入這間小小的居室,學生們便紛紛向記者介紹。環顧四週,房間雖小,但溫暖如春,鮮花環繞、眾人簇擁中,一位坐在電子琴旁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只見她滿頭銀絲、面色紅潤,上穿紅色對襟襖,下穿黑色帶花棉褲,微露笑容,顯得格外慈祥和精神。
“我們張老師氣色好吧?”“耳朵不太好使了。”“記憶力、思路都十分清晰,比我們都強!”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言語中充滿了對老師的敬佩之情,而這些學生也都已經是五六十歲的人了。
“我19歲參加工作,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文化大革命’。當時沒有機會好好教學生,我要把耽誤的時間補回來,活一天就教一天,一直到我生命終結。”張桂山思路清晰,開始向記者講述她的不平凡人生。
1.“音樂守衛者”:無論何時何地都在堅持教育事業 張桂山是河南省淅川縣人,19歲師範畢業後,在一所小學擔任音樂教師。抗日戰爭爆發後,張桂山來到洛陽,在一所私立中學繼續教音樂課。當時曾在這裡任教的冼星海,剛剛離開去抗戰前線組建歌咏隊。從冼星海手中接過教鞭的張桂山,滿懷愛國豪情,教起了朝氣蓬勃的學生。她和同事一起選排抗日救亡歌曲,用高亢的歌聲和愛國的情懷,種下一顆顆愛國的種子,點燃無數學子的抗戰激情。
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