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曾有“集體婚禮”的歷史風俗(組圖)

2016-11-11 08:30:52 來源:大眾網 作者:趙洪芝 責任編輯:王浩 字號:T|T
摘要】説起兩城,大家第一時間就會聯想到迄今已數千年的龍山文化兩城遺址,但很多人不曾知曉,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其實這裡也是日照紅色革命的主戰場,在時代不斷的變遷之中留下了無數雋永的印記。
日照曾有“集體婚禮”的歷史風俗

  在村檔案中詳細著記錄了這段傳奇的歷史風俗

日照曾有“集體婚禮”的歷史風俗

  一九九一年元旦是第一屆,勞動節是第二屆

日照曾有“集體婚禮”的歷史風俗

  一九九六年元旦,萬志偉代表新郎新娘上臺講話

日照曾有“集體婚禮”的歷史風俗

  九八年日子逐漸變好,新娘們都穿上了婚紗

日照曾有“集體婚禮”的歷史風俗

  如今,萬志偉還會時不時翻看照片檔案,回憶那段甜蜜的經歷

  説起兩城,大家第一時間就會聯想到迄今已數千年的龍山文化兩城遺址,但很多人不曾知曉,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其實這裡也是日照紅色革命的主戰場,在時代不斷的變遷之中留下了無數雋永的印記。(記者 趙洪芝)

  在日照市區往北,兩城街道中心往南有座名叫駐蹕嶺(今稱:朱子嶺,來源:百度地圖)的山崗,這裡曾經古樹參天,非常僻靜,而且地勢非常高,周圍的村莊盡收眼底,是日照革命的星火燎原要地。駐蹕嶺往北左右分別有兩個村子,古稱屯兵之用,顧名東屯、西屯,今天所講之事就發生在西屯,距今已有二十多年。

  遠離了硝煙瀰漫、戰火漫天的革命歷史年代,西屯村逐漸沉靜下來,錯落有致的果園、樹林,青磚紅瓦的房屋,老百姓團結和睦,處處充滿著安寧、祥和的氣息。

  一九九六年元旦對於時年二十三歲的西屯村男青年萬志偉來説是個終生難忘的日子,這一天,他起了個大早,將自己收拾利整之後,跟著村裏派出的車輛,帶著鑼鼓隊就著急忙慌的出了門。一路上,喜慶的鑼鼓聲中留下了大家的歡歌笑語,沒錯,萬志偉是迎親去了,這天是他大喜的日子。

  中午之前,萬志偉帶著新娘過了門,跟親戚、家人簡單吃了頓喜宴。按照當時的風俗,婚事要一切從簡,稍微梳粧打扮,萬志偉就帶著新娘趕到村集體大院,整個大院已經先行佈置好了場地,村子裏的群眾將會場圍的水泄不通,甚至有不少年輕小夥爬上了樹頭,只為一覽接下來的盛況。

  這一天結婚的除了萬志偉,還有村裏其他六對新人,他們跟萬志偉一樣都是來參加婚禮的,而且他們都是主角。

  這就是當時西屯村著名的集體婚禮,很多外村村民慕名而來觀望。婚禮儀式比較簡潔,七對新人步入會場,村支部書記講話、領導證婚、新人代表致辭。那一天的新人代表是萬志偉,西裝革履的他站在臺前,向眾人抒發新婚的喜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很激動,也很難忘。

  王志偉回憶説,所有流程結束之後,會場會進行精彩的文藝表演,團支部、婦代會、小朋友會提前安排好節目,就等著在這一天呈現給大家。在文娛活動和精神生活貧瘠的年代,一場熱鬧的“大戲”是最受老百姓關注和期待的。

  整個活動落幕就意味著新人的婚禮儀式正式結束,老百姓各自帶著板凳回家,新人們牽手走向新的生活,沒有集體宴會吃飯、沒有紅包禮送、沒有禮尚往來,大家都共同維護著這一約定俗成的“規矩”,親戚鄰里關係簡單,但是依然和睦融融。

  萬志偉説,當年西屯村的“集體婚禮”遠近聞名,從九一年開辦,每年元旦、勞動節兩次,如果村裏有婚齡青年需提前報名,自主選擇其中的一天參加婚禮,迎親所需車輛、鑼鼓隊由村裏統一齣資配備,省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當時結個婚,很便宜,不像現在,光婚禮一天又要租婚車、訂酒店,又要結算份子錢,購買各種鋪張浪費的物件。”萬志偉説,中國的婚禮都講究傳統,良辰吉日需要“算”,他結婚時也不例外,包括另外六對新人,都找算命先生算過,那年的元旦之日不適宜結婚。

  後來,雖然心裏有點畏懼,怕生活確實因為日子沒挑好遭遇坎坷,但最終他們還是硬著頭皮結了婚。結婚後,一起參加婚禮的七對新人陸續生了孩子,家人身體健康、經濟條件逐漸改善,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也就破了算命先生這些舊俗迷信之言。

  如今,萬志偉的兒子已經十八歲,時不時翻看著照片檔案,曾經那段回憶依然歷歷在目,只是王志偉還一直嘆息著這麼久的傳統風俗只堅持到了一九九八年就再也未能舉辦下一場,讓村裏很多人還嚮往懷念。

  不過,現在的西屯村依然堅守著“婚事簡辦”的優秀傳統,沒有鋪張浪費,沒有大張旗鼓,沒有驕奢浪費,沒有低俗鬧婚,大家在熱鬧中互相分享結婚的喜悅,只是鄰里多了些禮尚往來,但是相對而言,關係更親了,村子實力更強大了。

 

              熱搜資訊